宁波这座城。
宁波,亦称甬城
早在汉代称句章
在唐朝738年时
它是人们熟知的明州
在明朝1367年时
为避国朝的忌讳
取“海定则波宁”之义
明州府改名宁波府
就如它的名字般
宁静和波澜此起彼伏
三江合流是最静的潮头
海上丝路是最热的巨浪
这里历史积淀丰厚
这里山海相连亦文亦武
既有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也有海港城市的锐意进取
这里海定则波宁
这里是宁波
▲天童寺
▲月湖
▲南门秦氏宗祠
▲宁波城隍庙
▲宁波南部商务区
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条江水汇聚在宁波,三江交汇的地方就形成了三江口,那里的景色十分美丽。宁波域区的三个行政区就是按三江口江岸而分,东面是江东区,西南面是海曙区,北面是江北区。三江口,作为宁波最早的港口,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沧桑。
▲明代 吕纪 《包氏江村世业图》中的三江口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三江口(1860年左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三江口(1980年左右)
▲如今的三江口
宁波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为傲。那一本本书简,一座座港口,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足迹。唐朝开元年间,明州港正式“开埠”,从唐朝到元朝数百年,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中东的商人蜂拥而至,宁波三江口一带桅樯林立、千帆竞渡。据宁波已故学者周时奋先生考证:“港口经济繁荣的时候,宁波城是一座“比威尼斯还威尼斯”的水城”。明州的繁华,延续到明清两代海禁之前,期间一度让西方人发出了感慨,16世纪上半叶,一位叫鄂多立克的修士,在他的游记中写道:“Menzu(明州)船只如此之多,不仅你耳闻之后不太会相信,即使你亲眼目睹之后可能也会感到难以置信。”
▲宁郡地舆图(现藏于美国)
天一阁是宁波的藏书楼,由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建于1561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天一阁取名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古语中之吉象,古代藏书楼大多毁于火者,天一生水,借水防火,天一阁藏书楼主人范钦,选取了河图洛书中的吉象,永葆天一阁岁岁长宁。
▲天一阁外景
阁中藏书鼎盛时达七万余卷,是亚洲最大的藏书楼之一,也是无数文人学者心目之中的朝圣之地,多少人投置名帖只为一登天一阁,但前后上过阁楼阅书借览之人寥寥可数,明末浙东著名学者黄宗羲也以一登天一阁为荣,究其原因是从范钦开始,便立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学者余秋雨更是以一篇《风雨天一阁》道尽了这座藏书楼的风雨沉浮。而宁波范氏一族,从范钦开始,便遵守祖训,历经十几代,出了一大批的进士、举人、秀才,家族文风之盛,享誉宁波之地。
宁波是一座对文化考究的城市,从城市布局可见一斑。在天一阁附近,有宁波的日月两湖。日湖在东,处在尊位;月湖在西,处在从位。在古代风水观念中,两湖如同砚池与笔洗,而日湖之北的天封塔则似一枝巨笔。两湖一塔,温煦并提振着明州城内的郁郁文风。
▲月湖
▲天封塔
江南风雨飘零,一切如云烟,天一阁那熠熠闪耀的荣光,还在滋养着后世之人。如今繁华的天一广场,似乎以“天一”二字,铭记着一座城市曾经的风华正茂,似乎以“天一”二字,提醒着一座城市未来的竞争核心,文化底蕴无疑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底牌,天一阁深厚的历史渊源,正是最好的底色。
▲宁波天一广场夜景
面朝大海,开拓进取是宁波人的精神。《定海县志》记载,自唐朝开始,宁波就有从事海外贸易者。海上丝绸之路又使宁波在宋代名扬东南亚。清末上海开埠以来,宁波人如潮水般涌入,从最低微卑贱的劳动做起,终在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的第一家日用化工厂、第一家机器染织企业、第一家灯泡制作厂、第一家民营仪表专业厂,甚至最早的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证券交易所均出自“宁波帮”。其中宁波籍著名的商界精英有邵逸夫、包玉刚、董浩云、李达三、曹光彪、王宽诚等。
▲邵氏影业创始人 邵逸夫
▲世界船王 包玉刚
山水相连,海泽万川。七千多年前,宁波余姚河姆渡史前遗址中便有先人以水稻为食,大米朴素,却最深情,它变成了宁波人最熟悉不过的汤圆,年糕。
宋朝时明州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脂肪油、少许白砂糖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以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
▲宁波汤圆
冬天到了,宁波的年糕味就开始浓了。宁波人说做年糕,叫“搡年糕”才是行话。浸米、磨粉、榨水、刨粉、蒸粉、搡捣、做坯……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往往要忙碌两三天,才算大功告成。年糕做好了,便是享受美味的时刻,宁波人吃年糕,花头多,样式也常翻新。蒸、炒、炸、煮,配合时令鲜蔬,令人垂涎欲滴。
▲宁波年糕
宁波,就是这样一座城
这里的山,比他乡多几许秀气
这里的寺,比他乡多几分灵性
这里的宅,比他乡多几缕静谧
这里的食,比他乡多几味乡愁
既有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也有海港城市的锐意进取
这里海定则波宁
这里是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