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我在巴黎的雨中散步时录制了一期播客,再次和大家聊一聊我是如何看待金钱,以及财富自由的:播客链接
没什么别的意思,我就想为自由正个名,给「财务自由」提供一个自己的思路,如果你点进来是想看我如何在28岁赚到第一桶金,那你可能会有点失望,我没变成比特币首富,还是那个普通素人,但是,可能你也像从前的我一样,还没有懂得财富自由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是在布达佩斯生活的第四周,也是过去大半年来我旅居过的第13座城市,第7个国家。
过去这半年我与先生在马来西亚做了一个月的岛民,在暹粒深度体验吴哥窟失落的文明,在柬埔寨南部的深海里与会发光的浮游生物一起游泳,在老挝北部古城琅勃拉邦与僧人共同祈祷,在清迈与全世界的数字游民体验一把群英荟萃的盛宴,接着,我独自一人前往古印度的小径,求学瑜伽与冥想。
现在,我们重聚又拉着手走在布达佩斯春日的街头,背着一帆布袋的新鲜蔬菜,手拿一瓶匈牙利当地特产的高酸高糖葡萄酒,从历史建筑中穿行而过,回到短租了两个月的工作室。
从前,我那样想,等我存下足够多的钱,那么我就可以去环游世界了。
现在,我这样想,一边不急不慢地游走体验更多地方,一边不慌不忙地为春风攒钱续命。
前者可能需要耗尽我一生的力气与积蓄,后者则只需要我在此刻,行动起来。
在印度学习瑜伽时结识的小伙伴刚才发来短信,问我要不要一同去挪威的深山里徒步慢行个两周?
我兴奋不已,连忙答应,问他:明天出发吗?
他发来爆笑的表情,“臣妾做不到,周末还要加班。”
小小的遗憾,我把手机放置在一旁,原本还十分期待可以同他这样身经百战的徒步爱好者一同经历大自然的苍茫与壮阔,却碍于他的百万年薪就得平白推迟到无期限的将来。
提示音又一次响起。
还是他发来的信息,我看完以后便决定要梳理一下这一两年来探索这种“不上班”的生活方式的阶段性小结。
“我也想像你一样自由。” 他说。
什么是财富自由?
从2012年还是研究生一年级的我,第一次在上海新东方做英语老师兼职起,我的写作课主打人物当属硅谷钢铁侠Elon Musk,在谈到Paypal创业成功以后,时年31岁的他个人资产便高达1.6亿美金时,课堂上的一群美国高中生便按耐不住开始幻想,如果自己是钢铁侠的话,会拿那些钱来做些什么,最重要的是,有了这笔钱,好像未来再也不用工作了。
买个小岛?
环游世界?
从此退休享受人生?
这些选项当然都闪现过钢铁侠马斯克的大脑,他不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迈凯轮跑车吗?
这时,其中一位平常很文静又很稳重的男孩默默举起手说:老师,我爸妈就是在30岁退休的。
他说他的父母从前从事投行工作,两人在30岁左右赚到了第一个两千万,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双双辞职,成家生下了他,然后每年只需要收取银行利息便可以供应全家的生活开支所需。
在全班一片唏嘘之下,我的脑海里却种下了一个深深的误区:财富自由,或者说提前退休,需要两千万作为家当呀!?
先给自己判了“刑”,「我可能一辈子也做不到」。
这是第一个误区,认为财富自由首先是要拥有很多很多的钱。
在维基百科上可以这样读到:财富自由是指你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
这个概念听起来非常模糊,而且似乎需要相当多的本金才有可能实现。
我查阅了一些中文资料才发现李笑来在财富自由这个话题“造诣颇高”,他单凭把财富自由这件事情开个专栏讲清楚,便收获了3千5百万人民币进账,看上去确实挺像「他个人的财富自由之路」,我没有订阅过专栏也没有读过他的书,但是就他对财富自由重新下的一个定义还是可以看出李老师是有过深思熟虑的。
“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甶,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嗯,是的。
二十六岁的第一个月,我辞掉了国内的工作,远赴德国南部城市给生活重新洗了一次牌;二十八岁夏末的九月,我又携带上精简到10公斤左右的行李,与先生在吉隆坡碰头,一张无期限的单程票,开启了数字游民生活的第一次尝试。
在外界条件(签证、生活费用)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去与未知的国家与城市相熟相知,如果遇上喜欢的地方与喜欢的人,我们一待便是一两个月,只为把旅行的脚步放慢一些,把生活的脚步则放宽一些,随性而行。
当然大家最喜欢问我们的一个话题便是:钱呢?
钱固然重要,但是我发现当我掌握了以下三种生活方式,金钱或者说财富的意义便早已不再限制于世俗的价值了。 我在二十六岁过上了“退休”的生活,在二十八岁过上了“创造”的生活,但是我希望到八十二岁时,仍在勇往直前丝毫没有不停歇地工作。这一年除了热爱上瑜伽,到底发生了什么天翻地覆的改变?
精致的物欲
“这个钱包你喜欢吗?”
去年我回国在父母身边陪伴了三个多月,去拜访探望我叔叔的时候他的新女朋友拿出一个崭新的香奈儿钱包。
“这是我姐姐从欧洲带回来的,你喜欢吗?喜欢的话就拿去吧!我其实更想买一个爱马仕的。”那个金光闪闪的香奈儿标志直愣愣地看着我,我接过钱包,有点尴尬。
我婉拒了阿姨的好意,理由是“行李装不下”,叔叔差点没在一旁笑岔气。
可是我没说谎话,将要无期限去环游世界的我,行李箱的空间可是寸土寸金,我才不在乎那个钱包是不是比我整个行李加起来都还要贵呢!那也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终于拥有了对“多余的”物品说不的能力。
从我认知极简主义到实践极简生活也约莫有四年了,在这其间我走了许多弯路,也发生过乱扔东西的糗事,掉过坑里,但也正是在这些失败里我发现,当我消除了消费主义并且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购物时,我不仅节省了大量的金钱,还有宝贵的时间,况且,逃离消费主义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过着消费降级的选择,不是的,我并不认为省钱才是极简的唯一出路,反而是锻炼一种如何获取最大化回报的花钱态度吧!
那只香奈儿钱包的市场售价足以让我在马来西亚生活一个月,后来我则把那笔钱花在半个月的酒店旅费上(>1k/n),一想起这个比较,心里就非常踏实,当然,这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消费价值观。
当我发现自己衣柜里其实不像影视作品里所说的那样,我不缺一双鞋,不缺一条小黑裙,不缺一个包,更不需要每个换季时节都去买新衣服时,我手中的财富,它才是自由的。
然而并非所有人的起点都与我一样是:一无所有。(摊手)
因此也并非说“反消费”就一定可以满足财务完全自由,因此,对我来说,完成财富自由的第一步是,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不为广告,更不为社会期望去买单,但是如果你真的很想开法拉利,就是喜欢穿supreme,那也是自身的选择。
回家以后,我把自己那只用了四五年的小巧钱包拿出来,那是我在巴塞罗那花100多块买的,它的所有原材料都来自于废弃的大幅广告防水布,我每一次看见它时都会提醒自己环保的期望与诉求,心里充满了感激,也对它说了声感谢。
因此,第一个达到财富自由的成因来自于“低物欲”,或者我个人更加认可的“精物欲”,给身边充满了精品,而不仅仅是廉价的可替代品。
被讨厌的人生
李笑来还在一次演讲上犀利地指出:衡量一个人是否真的活着的标准只有一个,他是否有能力做出属于他的主动的选择。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们这一代中国年轻人是生活在一种与父母、与社会、与自我来回撕扯的漩涡之中的,有些人名争暗斗,最终败给了现实,但还有一些人,拖着破裂的自我,细心包扎,养精蓄锐,变成了那个被七大姑八大姨最“讨厌”的人。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陷入一种“学生思维”,这也难怪,毕竟前半生的二十几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中国,最常听说的一件事情便是,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要有一套房,要有一辆车,要有一个结婚的对象,现在可能还要有一只猫或者一条狗,才算得上是小康生活,幸福的生活。
是的,这看起来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追求幸福追求快乐,或是单单长大的路上,我们深信不疑地与大家一同走上这条看似“稳妥”的生活方式,可是,这个因果关系一定成立吗?它或许在某些人的人生里可以顺理成章地带来一些满足感,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可能并不属于那“某些人”呢?
总之,我是后知后觉才发现,那套房,那辆车,真的不是幸福人生的必需品。
我也不知道,广告商和社会凭什么就那么笃定地以为他们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
那么,不如试试看按自己想要的去过一生,会怎样?
被自己深爱的人所讨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如果做不了我想做的事情,留在他们身边的我可能也会变得毫无朝气,满心怨恨,所以无论是面对父母或是爱人,可能「讲道理」不是最好的选择,那一次次与妈妈因为对未来的不同畅想而爆炸的现场还不够血腥吗?
我现在发现,真正去做了那件你最想做的事情以后,那么“讨(为)厌(你)你(好)”的人不但不会心灰意冷,反而会为你感到几分骄傲呢!
“生命里那些令人难以排遣的悔恨,大致都不是来自于我们的行动,而往往源于我们的不行动。”
想想那些没有学过的乐器,不会说的语言,太早放弃的梦想,没有积极的训练。
也许自由最大的特征不是不受拘束,而是不再寻求认可?
创造热爱的事物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至关重要的“钱”这个话题。
「财富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理解为「提前退休」,现在常常可以看到的兴起于美国90年代投资圈的“Fire运动”,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ing Early,即“财务自由,提前退休”。
他们的逻辑与计算模式是:以每年4%的理财收益,来支撑接下来不用上班的年月的生活开销。这有一个极大的前提,那就是得先存够一大笔钱,不然靠我存款里的那点钱年收益4%,可能一生都别想退休了。(😢)
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威廉班根在1994年提出:“只要在退休第一年从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过4.2%,之后每年根据通货膨胀率微调,即使到过世,退休金都花不完。”
这是第一个限制,而第二个我比较看重的问题则是,拼了命存钱,赚钱,就算我真的集齐了那笔退休基金,退休真的是目的吗?环游世界真的就是目的吗?
二十六岁搬到德国生活的第一年,我几乎过上了“退休”的“家庭主妇”持家生活(当时拿的语言签证不被允许工作),至少对我来说,闲在家里,甚至是去欧洲各地旅行都不能给我带来快乐。我感到无助,迷茫,焦虑,甚至陷入了一种感到生活毫无意义的无尽空虚,如果生活的要义不在于寻找快乐,那么我竟有些手足无措。
新东方的那位同学父母的故事便给我制造了第二个误区,这孩子的爸妈听上去好像过得幸福自在,荣华富贵,早早地便过上了退休后阳光沙滩自由自在的生活,实际上呢?
赚的盆满钵满的他们在家里可没闲着,他们仍然在不时激励自己学习新的投资机会,创造新的家庭收入,实际上那些学习所带来的收入甚至都不再是最初的目的。
他的爸爸后来这样对我说:“我们现在虽然不去办公室上班,但是可比那时要忙多了。”
而钢铁侠Elon Musk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后来他没有退休,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者说人类多星球居住的梦想,成为了世界上最忙碌的人之一。
这才叫我回过神来,我曾经所渴望的“环游世界”并不是无所事事,每日在沙滩蹦迪跳舞,去世界七大奇迹打卡签到,那不会让我感到自由,那甚至可能都不会让我感到快乐,我应该做的事情是:创造我所热爱的事物,CREATE。
在国内互联网行业有这样一个不知名的人,刘进,他是做网站域名出生的,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躺着赚钱,后来他改行去做投资,还这样说:“我从那一刻开始决定我再也不做域名生意了。为什么呢?因为赚钱太容易了,再做下去人会变傻的。”
因此这第二个误区也终于被我解开了,财富自由也不是为了提前进入“退休”的状态,或许我们原本对退休就有很大程度的误解,就好像王子与公主结婚以后绝对不会“从此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退休的生活也绝对不是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更不要提传统意义上退休因为年岁而带来的诸多不便了。
2017年的胡润报告这样说,如果想要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达到财务自由,需要2.9亿人民币。
因此,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在当下极好地为我平衡着:借由地缘套利“不忧虑收入”与保持一颗好奇不断提升自我的状态。
结语
我在《快三年没有上班了,我是如何养活自己的》一文详细介绍过一些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记得刚开始考虑生产自己想要的那张瑜伽垫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创造的乐趣,不过是一张环保,不含重金属,安全又高性能的瑜伽垫吗?它可能不像那些高科技产品瞬时可以改变世界,但是我发现当我决定去创造这件产品的时候,游戏规则就完完全全是在我的掌握之中了!
我就是要用环保材料,我就是要走欧盟的质检标准,我也就是要用最极简最简约的方式来呈现这一理念,现在它进入市场也快一年了,我发现这一切实在是太有趣了,眼睁睁看着用过自己产品的人的喜悦与信任,这是一种上班的时候所体会不到的纯粹满意。
巴菲特一生的工作伙伴查理芒格就这样给年轻人提出第一条建议:别兜售你自己不会购买的东西。
一张简简单单的瑜伽垫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状态,即使大家用的不是我的瑜伽垫,我也从分享自己的经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种愉悦无法比拟。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小小的创业者,那些产品(运动相关)都是用来支撑我的工作与生活的工具,但是,赚钱或者说扩张绝非第一要义。我只想在探寻的过程中为市场提供一份优质的解决方案(安全环保,价位优),但是我更喜欢花时间去发现、试探,然后分享有益于世界的观念与思想,对我来说财富的模样可能更多体现于优雅的见解、积极的人际关系还有对社会的一片热心肠。
现在的我还想做更多的事情,还想去更多的地方,我整个人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与平静又耐心的内心,每天都迫不及待在6点以前就醒来,醒来我就可以生活了,醒来我就可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可能在某些人的眼里,这并非财富自由,我连一套房一辆车都没有,更不用提“想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的魄力”了,我甚至可能在某一时刻会为生计忧虑,但是,我更多的时间都充满了热情地在生活,这也包括面对生活里的苦难。
我想创造更多的东西,我想分享更多的东西,当我不再被“金钱”绑架,我感到了无尽的自由与无限的勇气,因为,我还是坚信着: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
而追求卓越,创造优质内容的过程,本身就是奖励。
借用乔布斯的那句我深爱的话: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
写到最后我发现,与其说我过上了财富自由的生活,不如说是返璞归真,回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吧,而我最真真正正所感受到的自由便是:我可以在任何时候,为自己的热情挪出足够的时间,随时和你一起去看风吹芦苇。
Hi,我是Allison,从去年9月起,我开始了流浪的旅居生活 ,截止到现在不间断在路上有450天有余,经过14个国家,50座城市。
谢谢你在这里,我希望可以在网络上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不是鸡汤,是行动,是创造,是微不足道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