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9 15:04·校长派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有人从教师的候课、上课到下课,给课堂教学总结出了六十多个细节。其实,我们做每一件事的过程都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没有细节就没有过程。由此,我们也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才会收到好的结果。开学以来,听了二十几节课,总体感觉较好,看出老师们备课充分,课上得比较规范,状态亦好,有的课还带有某种创意。但还是觉得在一些细节上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讲出几点,与大家交流并探讨。
第一是小结。听过的课多数没有小结,即使有也不过是教师匆匆讲几句,只是从形式上做个小结了事,实际意义不大。我想,所有教师的教案上应当是有小结的,只是到了下课时间没来得及做罢了。但不管怎么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偶尔出现不足为怪,但多数课都这样,那就应当引起重视了。分析原因,我想最主要的还是重视不够。
小结作为常规课的一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不管什么学科的课,也不管是什么课型的课,一般来说,都应是节完整的课,要有头有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这一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应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课后还需要做什么,等等,都是小结可有的内容。至于怎么来做小结,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针对什么内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按照实际需要来做。一个是形式上的需要:或教师直接来做,或教师指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来做。一个是方法上的需要:或在黑板上做,或从课件上做,或以小测验的方式做。一个是内容方面的需要,找准着眼点:或化繁为简,做知识归纳梳理;或照应课的开头,扣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画龙点睛,抓住本节课的核心点;或授人以渔,从方法上再加强化;或著中取微,从细节处提取易错点;或拓展延伸,为下面学习设置悬念,埋个伏笔。总之,形式、方法、内容方面的着眼点可能还有很多可以选择,但三者应是统一的,应互相依存,以求较好的效果。
其实,做好小结不仅对学生学习有好处,对教师本身提升教学水平也很有益处。它有助于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促进教师课后反思,做好今后的教学设计。照此下去,日积月累或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果有所帮助。因此,作为教师,决不能视课堂教学小结为可有可无,或虚以应之。
第二是讲练结合。讲练结合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乃至一个教学原则,早已应用于教师们的教学实践中。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讲练结合的提法便见诸报端。到了八九十年代,所谓精讲多练、精讲精练,更成了教坛的热门词语。有的学校甚至将每节课的讲练时间都做了明确限定。当然,这种形式化的规定,我们并不赞成。但不管怎么说,讲练结合到今天已是被大家认定的一种教学常态了。怎么将两者结合得更好,以求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需要不断加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听课中,看到我们的老师还是比较注重讲练结合的,方法各异,效果亦有。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1.总体上看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不但新课、新知识讲得多,就是复习课、习题课也是讲得多。有的课看似学生活动不少,学生回答问题或动笔写都有,但过程中还是老师说得多,学生缺少主动思考,自主练习。
2.在讲和练的结合点上,相对应的不够,针对性不是很强。应当是讲啥练啥,练啥讲啥,落实当堂教学目标,当堂教会,当堂学会。
3.在讲和练的方式和方法上,还有待商榷和改进的地方。我这里要多讲几句。首先是教师的讲,讲什么,应当先明确。我想,这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讲知识;一个是讲例子。讲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先有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讲例子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所认识和理解的知识有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进而掌握和运用。在讲知识和例子的时候,还要涉及讲方法,讲要求,讲注意事项,等等,但这些都是为讲知识和讲例子服务的。至于怎么讲,对教师来说,是先讲知识,后讲例子,还是先讲例子,后讲知识,或是将两者穿插起来,在讲知识的时候适当引入例子,在讲例子时随时照顾到知识,这要因实际而定。总之,讲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理解;讲例子,一定要给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能够照着你的做。对于文科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讲读课,课文本身就是例子。如何将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融入课文教学中,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另外,教师的讲,不但语言要精要,还要把控好语速,声音要清晰,有节奏,有停顿,有重音,有抑扬顿挫,有趣味性,这些也是讲的应有要求。
接下来是学生的练,练什么,怎么练,这是教师要多加考虑的。对教师而言,讲得好不等于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才是教师教得好。对学生而言,记得好不等于学得好,用得好才是学得好。练,是必需的。在练的问题上,一是要做到讲练统一,如前面所说,讲啥练啥。二是突出重点,抓住核心训练点。三是选好习题,有典型性和“实战”性。特别是时下学生普遍比较缺乏生活常识且实践能力较差,课改和中高考命题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选题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情况,应有针对性。四是拓展有度,在涉及知识的纵向递进和横向扩充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五是用好方法。方法很多,有效为要。六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要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去做相应的练习。这是进行讲练结合的前提。知识还没搞明白,就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地去做练习,不仅达不到应用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更易混淆原本就不太理解的知识点,造成“夹生饭”。先有“学中做”,再有“做中学”。
第三是教师的目光。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有两种交流,一种是语言交流,一种是目光交流。听课中,我感觉到我们的一些教师并没有太在意目光交流。有的教师上课不太看学生,不是看着教案说,就是看着课件说,或是看着自己的板书说。倒不是都没有看学生,但有的教师只看一个侧面的学生,或只盯住几个学生。还有种情况,给我的感觉是视而未见,脸是朝向学生的,但实际上并没有看学生,或者说看的是一个模糊的群体轮廓,没有关注到个人。不知道我说的这种情况,教师们是否理解,是否和自己对上号。当然,有时某个学生趴桌子,或与他人讲话,或低头做其他什么事情,等等,我们的教师也会发现,会把他叫起来,或者口头提示认真听课,但这只能说看到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我说的目光交流。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一个人或者画一个人,最好是写或画他的眼睛。课堂上讲课也应是这样,你要了解你的学生是不是在专注地听课,溜没溜号,听懂没有,是不是有疑惑,或者要说什么,你要看他的眼睛。学生是不会轻易用嘴直接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教师去关注。
课堂上,师生的目光交流是语言交流的很好辅助,二者相辅相成,均不可或缺。作为教师,可以从与学生的目光交流中看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可以察觉出学生听课状态的细微变化,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经验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在学生起立、坐下的过程中,就会扫视到每个学生的目光,要把每个学生的目光都收集到他的目光里,才会完成这个过程,而不会匆匆做个仪式了事。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随时察看每个学生的目光,从学生的目光里来判断听懂没有,会了没有。如果有问题,他会停下来,再讲一讲,或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时间。总之,他讲课的语速和节奏会随着学生的情况进行适时调整,而不是按既定的教学设计自顾自地讲下去。有时候,我们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会问一下“懂了吗”“听明白了吗”“还有问题吗”,诸如此类。这种做法不能说不可取,但不能替代目光交流。如果没有目光交流,这种泛泛地问,只能说徒有形式而已。有经验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目光会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或严肃,或亲切,或含有批评,或带有鼓励,或其他怎样怎样。总之,教师的眼睛要会说话,会与学生的眼睛交流。你要读懂学生,也要让学生读懂你。为的是一个目的,就是从目光交流中,了解学生,抓住学生,构成师生共荣共进的课堂。
第四是板书。板书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但自从多媒体进入教室后,教师的板书似乎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很多内容都被预先制作的课件取代了。应当说,利用课件教学是进步的表现,是好事,也是趋势。但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使用课件,另一个是如何将课件和板书有机地融合起来。有一点目前大家还存在的共识,即板书的功能还不能被课件完全替代。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写板书了。至于板书的作用、原则、类别、设计方法等,这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不讲了,只从书写上说点问题和意见。
1.问题:①字太草;②字太小;③用笔太轻;④不成行;⑤画图不规范;⑥没有版面安排,写到哪儿是哪儿,写到后来没地方了,字写得小之又小,或挤到了一块儿;⑦有错别字。
2.意见: ①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我想主要还是重视不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②板书写出来,是给学生看的,无论写字还是选择色彩,一定要清楚,看上去不费劲。③要规范,一个是字要写对,无论哪门学科,除教学需要外,都应写规范的简化汉字。再有就是图要画准确,成比例,合要求。我的意见是借助工具为好,这也是给学生做出榜样。④版面应有设计,不论采用哪种形式的板书,都应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第五是提问。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不管在道理上对提问的作用有何认识,遵循什么原则,或在实际中采用什么方法,讲究什么技巧,注意什么事项,等等,都是为达到一个目的,即做到有效提问。
听课中感到我们老师的提问从不同角度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试举几例,没有主次之分。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泛泛问。比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等。其实这样的问话,不排除老师有意而问,但多是讲课过程中的一种习惯性发问,未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回答出来。即使学生有些呼应,“对”“是”“好”等,也多是不假思索的机械性应答。这种问话,没有针对性,没有启发性,实际意义不大,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满堂问”。显然这是提问一忌。
二是挨个儿叫起来提问。这对体现教育公平、给每一个孩子机会、从整体上查验教学效果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但这不能成为一堂课甚或每堂课的唯一方法,应穿插采用诸如个别提问或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等办法。固守一个模式,也是提问一忌。另外,一般来说,提问应是先提问题,后问学生。
三是倾向问好学生。对于教师来说,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会节省时间,教师教学也会顺畅。但这显然违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同时也不能完全体现出本节课的实际效果。应当是面向全体,兼顾优差。问好不问差,也是提问一忌。
四是提问“学困生”缺少应有的准备。学困生特别需要通过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认可而树立信心。所以在提问“学困生”时,应预先考虑是否会答得出,是否应先给些必要提示。对于成绩差的学生,特别是想学习又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告知课上要提问他。对于更特殊的学生,在不伤自尊又能够被接受的情况下,不妨先告知问的问题,哪怕是连同答案一起。学生会了,得到了一定鼓励,也就实现了教的目的。不分对象、不分方式的提问,也是提问一忌。
五是惩罚性提问。课堂上有学生没有认真听课,或违反了课堂纪律,教师便叫他起来回答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生多是回答不上来的,这不仅会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往往还会影响教师的情绪,甚至形成师生对立,以至课堂活动难以继续下去。这种办法应慎用。一般来说,教师应尽量避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惩罚性的提问,也是提问一忌。
六是教师摆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提问。课堂上应当体现师生平等。教师过于威严,教师做得过于“教师”了,都可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影响,或害怕,影响正常作答,或有抵触情绪,不愿做积极回答。特别是对那些不太爱主动举手发言或是学习差的孩子,教师更应以平和的语气、鼓励的话语来提问。
七是从提问的内容看,或太过简单,为问而问,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答出;或太繁难,教师没做好应有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找不到回答的途径,反而抑制了他们的思考。这样的提问,没有把握好难易度,没有把问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握准。不该问的问,是盲问,也是提问所忌。
以上列举了七种不当提问。不全面,也未必正确,希望大家研究。再补充讲一点:面对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正确,教师该怎么做。因人而异,给予适当的教育可以,但不能有讥讽、蔑视,或其他不应有的言行。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好、不爱学习乃至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更需要教师有原则、有爱心、有智慧地应对。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心。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是底线,理解学生内心是关键,宽容学生过错是师德表现,帮助学生学会是师能硬件。
第六是课上得太满。一般来说,课堂上应有留白,给学生一点儿自主整理和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时间,或给学生留出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做出解答的时间。老师此时应走下讲台,看看每个学生是否有什么需要。但多数课没有留白,反倒是拖堂多。我们一些教师总是觉得课上要讲的东西太多,学生的问题也太多。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讲得多了,而学生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累积起来,问题就越来越多,老师要讲的也越来越多。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听到下课铃声才开始布置作业。为什么不能提前布置?提前布置,对学生来说,或许对所留作业还有些思考,或与教师还有些交流。下课铃响布置作业,既挤占了学生有限的课间十分钟,又布置得匆忙,而此时学生的心早已浮躁起来,效果未必好。有效课堂不等于教师讲满用满,留白课堂可能会更有效。
有人这样理解新课改,说教师没上完的课才是好课,因为他没有恪守课前的预设而重在课上的生成。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起码来说过于武断了。我们不是回避课上生发出来的问题,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的问题可能适宜课上解决,有的问题可能不适宜课上解决。盲目地脱离本节课的主题是不可取的,是没有章法的教学。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分校校长朱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