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的求橙梦想班( 为了自己学点东西,做了个“求橙梦想班” ),前段时间请了阿里总参谋长曾鸣的前助理,有邻联合创始人朱亮来做了一个有关“战略思考与执行”的交流,记录了一些有趣有用的点,分享给大家。
战略思考的本质是“从未来看现在”,即终局思维,但多数人更擅长从现在看未来。比如2010年左右,淘宝应该怎么打?思考10年后消费者网购的终局,是C2C平台主流、B2C平台主流,还是根本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有一堆小的B2C?没人能做出肯定的答复,于是,淘宝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动作:一拆四,变成了淘宝(C2C平台)、天猫(B2C平台)、一淘(购物搜索,盖在各种B2C之上作为流量入口)、共享平台(可以共用的基础设施)。这种大赌大赢的做法一直是阿里的特点,需要的前提条件非常多。
2000年以前,阿里最早期,马云心中只有三个关键词和努力方向——WTO、互联网、中小企业,这个视野和认知已经很不草根了,于是,两三年间做了100多个产品,最后才收敛到B2B的几个核心产品——网站(Market Place)、诚信通(内贸会员)、中国供应商(外贸会员)。
2003年,马云坚定的进入C2C,做淘宝,一个原因是孙正义和他提到ebay,在我看来,还是视野与认知、信息高地,虽然当时很多人反对(主要理由是B2B刚盈利,还不稳,不宜这么早扩张业务),但还是做了。
也是很早的时候,阿里的战略团队分析出电子商务的达摩五指:信用、MarketPlace、搜索、支付、工具。虽然不知道具体做什么业务,但心里一直记着,后来收购Yahoo,做独立搜索,把支付宝从淘宝独立出去,做阿里软件,无一不是在践行。
2005年合并雅虎中国,给出了很多股份,但Yahoo给阿里的贡献并不是已有的业务,而是以下三点:人才,对搜索的理解(让淘宝可以从容面对后来的海量商品),对广告的理解(淘宝终于找到了现金牛)。
2008年(?)左右,阿里开始出现基础设施和生态圈的思维,有了开放平台、API的理念,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做,而是引入其他角色一起玩,典型应用有淘宝的开放平台,不再自己做软件来给卖家用。
阿里软件的全程,我是亲身经历的,先试工具(CRM、进销存、财务……)然后做SaaS平台(需要双向搞定买家和卖家,很难),最后落地到为淘宝卖家服务(只需要搞定单边的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当年阿里软件也是一拆三了,有一部分去了B2B为中小企业做增值服务,有一部分变成了阿里云。
阿里妈妈的经历类似,开始空对空做双边市场,太难了,后来服务淘宝卖家(相当于广告的买家)。
再说说终局思维,阿里在大约10年前开始认为,中国电商终局和美国会不同,因为基础设施的不足,这些补齐的角色可能是一家通吃,而不像美国那样,支付、物流等各领域有各自的巨头。
2009年,开始做阿里云,意识到云计算和数据的重要性,去IOE轰轰烈烈,曾鸣为此研究电力发展史(发电机、电网、电器……这些模块,到底哪个到了终局是最重要的模块,貌似是电网),另有一个判断——公有云 > 私有云。
阿里云的早期,解决了一个很落地的痛点——淘宝的那堆机器在夜间的计算能力富余,很浪费,于是给动漫公司做渲染。很精准的切入点,扩展到B2B当年找的切入人群也很有意思——广交会门口,进不了门的人。
战略会开完了,马上要做三件事:人才盘点、组织架构调整、绩效考核设定。
最后,如何培养终局思维,有三点:更大时空范围的思考;独立且本质的思辨;高人指路、站在时代前沿。
最后的最后,送一个金句:不谋全局不谋一隅,不谋万世不谋一时。
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