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过阿尔伯特《控制愤怒》这本书,写下一点自己的心得。
书里提到的ABC法。A代表不利事件,即导致人生气,愤怒的客观事件或者人。
B在书中称为信念体系;
而C代表情绪,即包括表现在外,或者克制在内的愤怒情绪。
在我看来,B其实就是人的认知系统。即看待事物的观念和态度等。
客观事物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生的,就像那句话常说的: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本身,以及外部环境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我们无法做到完全准确的预知或预测未来的走向。
做最坏的准备和打算是一种好办法,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但问题是往往那些真正让我们觉得愤怒的大多是些突发事件,是没有想到或者没有提前预备的。
再有就是“提前准备”的有效性。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做了最坏的打算,在面对不好的结果时,仍然不能避免生气的可能性。我们的受伤程度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不管把它表现出来与否。
做最坏的打算还有一个可能的不良后果,面对实际造成的伤害,和我们预估这件事情对我们的伤害总有不同。这样的偏差会让我们加大挫败感,造成否定自己和厌弃自己等等不良情绪。时间一长,可能还会养成这样的习惯。说的简单点,我们自认为我们是坚强的人,在面对一项可能发生的事情之前,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我们认为自己可以接受任何的后果。然而,人非完人,并且有那句话:人心都是肉长的。但真的面对结果时,发现自己“没想的那么坚强”。在面对这样的心理落差时,如果又不能很好的接受和处理,反而会使负面情绪增多。
本来,遭遇不好的事情,生气,觉得受伤等等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即使做了再完善的准备,真正看到结果时,仍然觉得愤怒和受伤也都是很正常的。这些本来都是健康的负面情绪。
为什么叫它健康的负面情绪。说的久远一点,人进化出这种心理机制,起初都是为了自我保护。当你遇到一件事情,会对你造成不好的影响,生气是一种保护机制,它让你记住当前这种情况,并在以后遇到类似事件前就知道远离这种危险。只是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合作和联系,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与那些我们其实并不喜欢的人和事打交道。
有些道法劝人忍耐自己的愤怒。我也不赞成这种做法。不良的情绪得不到承认和释放,会像死水潭中的淤泥一般,越累越多,最后挤压到我们心灵不再有空间盛放最后一口“清水”。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从小就读过,别人只懂水来土掩,结果年年治水,年年更加泛滥。大禹懂得疏通河道,先花功夫清淤,洪水再来,自然是疏通而走。我们的内心容量和带宽都有限,堆积了泥沙,自然没有空间留给清水。一次清淤也不行,要长期保持畅通和拓宽,保持活水涌流才是上策。
你有多久没有清理心中的淤泥了?
所以,从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理解和认识到愤怒的产生机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克服过度愤怒的重要一环。
明白了自身的情绪,对待事物的态度可以与客观分离开来,我们就能认识到,为什么说怎么看待问题是我们的选择。太多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面对不良事件或者不喜欢的人,应该或者肯定会生气,这样的看法是不对的。
B中提到的情绪疗法之一,即自我选择和自我认可,是我自己试验比较多的。正如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中一篇提到的,学会和自己做朋友。首先学会接受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现在这个喜欢生气发脾气的自己,是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简书里不方便画脑图,我之后会把整理的图片和更多详细的心得补充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