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准备都为了那一碗香茗,饮茶器——碗,是时候上场了。
原文: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碗,以越州产的为上品,鼎州、婺州、岳州的次之,寿州、洪州更次。
越州: 今浙江绍兴。在唐、五代、宋时以产秘色瓷器著名,瓷体透明,是青瓷中的绝品。此处,越州即指越州窑,以下各州也均是指位于各州的瓷窑。
鼎州: 唐曾经有二鼎州。一在湖南,今常德、汉寿、沅江、桃源等市县一带;二在今陕西泾阳、醴泉、三原、云阳一带。
婺州: 唐天宝间称为东阳郡,辖境相当于今浙江金华江、武义江流域各县。
岳州: 唐天宝间称巴陵郡,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洞庭湖东、南、北沿岸各县。岳窑在湘阴县,生产青瓷。
寿州: 唐天宝间称寿春郡,在今安徽寿县一带。寿州窑主要在霍丘,生产黄褐色瓷。
邢州: 唐天宝间称巨鹿郡,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汦河以南,沙河以北地区。
邢窑主要在内丘县。唐宋时期邢窑烧制的白瓷尤为佳品,其器天下通用,是唐代北方诸窑的代表窑,定为贡品。
但陆羽认为,越州的青瓷做的茶碗最好。为什么?且看下文。
原文:
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有人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的好,完全不是这样。
如果说邢瓷像银,越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
如果说邢瓷像雪,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
邢瓷白,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天下闻名的贡品级邢州白瓷,到陆羽的茶桌上就不过尔尔了,终究还得让贤与越州青瓷。
原文:
晋杜育《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
晋代杜育《荈赋》说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中的瓯,即越州瓯。瓯,以越州的品质最好,其口沿不卷边,碗底浅而稍卷边,容量在半升以下。
此处,从碗的型和量,再次肯定越州瓯的地位。
原文: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宜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青色能增益茶的汤色,令茶汤呈白红色。邢州瓷白,使茶汤色红;寿州瓷黄,使茶汤色紫;洪州瓷褐,使茶汤色黑。这些都不适宜用来盛茶。
读到此处,才终于明白陆羽为何撇开邢白瓷,而独爱越州青瓷。
选择茶碗,重点在于瓷色和茶色的搭配,相得益彰才是最好的。是以茶为中心,而非瓷本身。
陆羽对邢瓷等与越瓷的比较性评议曾遭非议。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评论道: 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优劣,断定邢不如越、洪州最次等。瓷器应凭质量定优劣,而陆羽以瓷色为主要标准,只能算是饮茶人的偏见。
对此,周靖民在其《茶经》校注中已有辩论:“因为唐代主要是饮用蒸青饼茶,除要求香气高、滋味浓厚外,还要求汤色绿,在陆羽前后的诗人所作诗歌中都赞美绿色茶汤,如李白、白居易、秦韬玉、陆龟蒙、郑谷等。陆羽是从审评的观点喜爱青瓷,其他瓷色衬托的茶汤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茶人的需要,不是‘茶人的偏见’。”
可见,切不可断章取义下评论,离开背景与缘由看问题总是容易有失偏颇的。
传承千年的茶圣陆羽及《茶经》早已经过历史岁月的检验,要寻出不是还真不是谁都可以的。
还有一个与碗配合使用的工具——札。
原文: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札,将棕榈皮分钗搓捻成线,用茱萸木夹住捆紧而成,或者截一段竹子像笔管一样绑束而成,形状像只大毛笔的样子。
札,来源于刷洗的工具。宋代盛行点茶后,当作茶宪,击浮茶沫。后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抹茶道的重要器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