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触动自己的段落原文
给别人贴标签 ,就好像他们是一件东西而不是一个鲜活的 、生长着和变化着的生命 ,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 ,以致在你和别人这么做着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察觉 。
给他人贴标签 ,除了是不适当的并且伤人之外 ,还会让自我暗示成为现实 。
比较 ,而不是让孩子通过认识自我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只能引发孩子内心的敌意 、嫉妒 、疏离 、沮丧或者叛逆 ,因为它没有满足孩子内心渴望关注 、尊重和接纳的需要 。
奖励和惩罚是制控型育儿方式的标准手段 。事实上 ,当你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去做违背他们意愿的事情时 ,这是必需的手段 。奖励和惩罚是尊重与合作的反面 ,只会导致没完没了的权力之争 。下面列出的是用惩罚与奖励的方式育儿所付出的代价 :它们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它们鼓励孩子为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去努力 ,而不是遵从自己的内在价值去行动 。它们剥夺了孩子为你做事的快乐 。它们拿走了孩子跟你合作的愿望 。它们教会孩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从他人那里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
你能记得每个行为背后都是在试图满足某种需要 ,你的话语里没有批评 、责备或者挑剔的意味 ,你的孩子就有可能更愿意敞开心扉 ,谈论他通过撕书所试图满足的需要 。
2、看到这些段落让我有什么感受/领悟到什么?
给人贴标签贴得太顺理成章了,脱口而出的都是标签,都不用经过思考就说出来。
常常被比较的孩子,自我认同感低,愤怒,充满敌意。
奖励和惩罚是行为主义流派所倡导的,的确也看到了通过奖励惩罚塑造出了我们所希望的行为,却忽略了被塑造者的内心需求,忽略了内在动力,没有把被塑造者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待。
3、这些段落文字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哪些事情?
(1)我的父母最常给我贴的标签“你怎么那么懒”,最后就真的自我暗示成为了现实。
(2)感觉在不知不觉间还是给孩子贴了好多标签,却一时想不起来了。真是贴得太自然了,根本没觉察到在贴标签。
(3)老公尝尝给孩子贴的标签“越大越不听话”,每次听到的时候觉得有哪儿不对劲,但是又说不上哪儿不对。
(4)小时候有个姐姐时常被她父母拿来比较,真的能感觉到她的敌意和愤怒,再大一些的时候就干脆叛逆,你说东,我偏要西。
(5)幼儿园的小红花和代币制应该是属于奖励范畴。反省椅属于惩罚的范畴。是不是也不该使用呢?
(6)从小自己想努力学习,听话,不惹麻烦,是怕父母发火,怕挨打。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在价值行动,以至于到现在也是个没什么主见的人。
4、从这些事情中我觉察到什么?
(1)设想了一些可能贴标签的场景,忽然意识到,如果不贴标签,话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2)习惯了从小耳濡目染的说话,行为模式,对于贴标签,奖励、惩罚这些不用经过大脑思考就完成了,而且还没意识到使用了这些不好的方式。但是即便意识到一些,又无能为力的发现,好像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来代替。觉得都不敢说话了。
5、觉察到/感悟到的内容,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如何实践。
(1)先有意识的觉察,反省这些根深蒂固却不好的方式。
(2)寻找,学习好的,有助于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