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是9.18纪念日。
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公众号《槽边往事》,在昨天推送了题为《满铁往事》的文章,选取了宏大历史中的一个微小切片——满铁公司对东北长达25年的情报收集,由此解答了我多年来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在当时日本弹丸小国能占尽中国半壁江山。
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筹谋策划方面,日本人确实做到了极致。
满铁名义上是一家日本人在东北成立的铁路公司,实际上,它为日本图谋侵略中国服务,专门组建了2000人的调查部,用来刺探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这种调查细致到了何种地步呢,连北平顺义沙井村的农民家里有几个碗、什么材质、碗是哪里生产的都有记录,甚至连猪圈都画了剖面图。
文中还举了一个例子,足以证明日本人情报搜集工作的细致和变态:
吉林在松花江旁有个税务局,用来对当地伐木业征税。当时伐木工人都是进深山伐木,运出山后捆成木排,放进松花江顺流而下。
在伪满洲国成立前,税务局按颗数征税,无论木材长短粗细,一颗树收一次税。日本人来了后,觉得这方法不合理,换成按体积收税。
结果,才三年时间,附近的山就被砍秃了,甚至产生发洪水的威胁。日本人展开调查后,对中国的旧习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又改回原来的征税方式。
其实原因很简单,按颗数征税,当然是树越粗越大越划算,人们就更愿意进深山砍大树。按体积征税,对伐木工人而言,同样的时间砍伐木头的体积数越多越划算,那自然是怎么省时间怎么来,费功夫进深山还不如就近大树小树一起砍。
02
当然,原文对此作了更为详细的解释,长达几百字。在我看来,但凡有正常阅读理解能力的人,都能看明白。况且,就算没解释,用常识来想一想,也能想明白。
一家饭店,按碗收钱,不管碗大碗小,都是一个价,那吃饭的人肯定愿意选大碗,省钱啊。要是按重量收钱,那碗大碗小就无所谓了,能吃多少算多少。
可是,在文章评论下方,还是有这样的留言:
按棵数怎么还要去砍最大的?不太理解,不应该是砍小树?
伐木的那个例子没太看明白。按照老办法,无论长短粗细,一棵木头就收一份税的话,不是更应该就近砍小树、细树吗?这样棵数也够多、运输也方便,远比去深山里费尽周折砍大树要方便啊
按照菜头叔文中的原话【但是由于无论木材大小粗细都征一样的税】,无论大小都征一样的税,那干嘛费力去砍大的?直接就地砍小的不是更省力?
同样作为读者,我感受到的是不可思议。我想,作为《槽边往事》的作者,和菜头看到后应该是深深的无语吧,解释得如此详细,还是看不懂,真是让人绝望。
03
我之所以如同复制粘贴般举上面这个例子,是因为,在这一两年的手机阅读体验里,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阅读不理解症。
比如,有的公众号为了吸粉,告诉读者在公号后台回复数字,就能获得海量PPT模板或者其他学习资料,结果好多人直接把数字回复在文章下方。
再比如,文章里提示回复「chun」,就能获得什么奖励,要奖励心切的人,在下方纷纷回复「春」。
这还是能让读者获得某种直观好处的互动阅读,大家的理解能力都如此堪忧,可想而知,那些看完就完的文章,能被准确理解的程度又有多大呢。
当然,手机阅读本质上讲,是一种浅阅读,人们打开手机,本意上并不是深度学习,而是了解资讯,打发时间,因此,快速滑动屏幕,一目十行跳读是常态。很难想象,现在还有人左手捧着手机,右手拿着一支笔在本子上摘抄做笔记,应该有,但这么认真的人肯定很少。
但问题是,与其阅读不理解,没看懂甚至误解了原文意思,还不如直接选择不看更好。同样是消磨时间,玩王者荣耀、绝地逃生不是更有意思吗?刷朋友圈点赞不是更有掌控感吗?
04
我也理解,现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质量普遍也不怎么样,标题党震惊体随处可见,情感鸡汤漫天飞舞,明星八卦扑面而来,确实并不值得认真一读。
能点开封面随便扫几眼,贡献一个阅读量,已经是对巴巴守在后台刷数据的号主莫大的恩赐了。
可《槽边往事》并非这些妖艳贱货可比,和菜头的文章质量绝对是微信公号里的标杆,堪称当代严肃文学。
每次读他的文章,无论是思想的博大深刻,观点的独特切入,文字的精妙掌控,还是他本人对生活无尽的探索,对人性透彻观察的悲悯,天性乐观幽默的人生态度,都让我在高山仰止后有一种绝望,哀叹自己应该悬崖勒马就此封笔不写。
除去内容,他的排版也是简单至极,行间距1.75,字间距0.75,这还是为了让读者能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做出的调整。全文不分节,不加插图,最多在一开始配张题图,插入一首音乐,为的是让读者关注内容本身,而不是那些花哨的形式。
因此,我猜想,关注《槽边往事》的读者,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比其他人高出一些,他们更关注文字本身,更愿意体验阅读文字带来的独特个人感受,也因此愿意多花点注意力读文章,在有疑问时也更愿意思考一下。
要不然,就无法解释上面那个例子中,读者会把自己的疑问写出来。如果只是随便看看,有了疑问,最多心里嘀咕一声,否定下作者,何必花时间在手机上敲下一段话提问呢。
可既然有时间提问,为什么不能运用常识,结合文章解释再多想一下呢?
05
鲁迅老早就说过,人类创造了工具,反过来,工具也在驯化人类。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最早人们习惯于读几百页的纸质书,后来,大家趋向于读几十页的杂志、几个版面的报纸,再到今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的人沉迷于手机阅读。
不可否认,智能手机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就阅读而言,似乎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一些东西。
比如,买书已经变化为一种低成本投资,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品位。手机更方便我们在朋友圈晒书,而非读书。在手机无穷无尽的消息提醒和弹窗面前,人们越来越无法专注,集中一段时间专门去做一件事。
表面看起来,凭借手机阅读,我们获得更多即时满足,对生活拥有了更多掌控感。然而在更深层次,我们正在逐渐失去正常的阅读理解能力,正常的思考能力。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却越来越像机器。
当然,我没有半点仇视技术的意思,我不觉得从前的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样的年代值得推崇,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定是凝结人类智慧结晶的顶尖技术。
但现在看起来,我隐约觉得,我们很有可能被驯化成技术和工具的奴仆。或者,换句话说,大多数人沦落为发明新技术新工具的少数人的奴仆。AI统治人类的这种担忧永远不会发生。
即使那天真的到来,AI也只是代言人。
题图作者:Oldiefan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