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初读这本史蒂芬.柯维所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的内心是非常抗拒的。
一是因为我对成功学方面的书一直兴趣缺缺。窃以为成功是无法复制的,那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是随便读读成功学就能成功的。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个人有个人的缘法。二是个人阅读习惯使然。总觉得这类的书介绍一堆方法但坚持下来非常困难,所谓“懂得那么多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更何况以前也看过番茄钟之类的书籍,对“那些”书中的可操作性也持怀疑态度。
一、关于导言部分
然而,仅读到这本书的三分之一,似乎还没看到正经的七个习惯的分述,我就觉得很对口味:
我自己一直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认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才是强者,不要过多归因于制度和外在环境。这本书反复提及了“反求诸己”。我很有认同感。
反对个人魅力式的捷径,提倡“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单纯依靠技巧所维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长久的。虽然我一直认为“术”很重要,但自我感觉情商不高,听作者提到了“品德”的好处,我自诩“实在人”,自然倍感安慰。不过从作者提出的“反求诸己”角度,想到要立足自身加以改进,又倍感压力。
在论及“产出”和“产能”平衡原则时,沿袭了书里一贯写作模式,有大量实例,主张不要以父母的权威逼压或讨好来教育孩子,而是要立足自身,从“产出”入手,注重构建亲子关系,订立温和而有效的双赢契约。最近朋友圈里《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很是火爆,作为新手妈咪,看到这部分内容,我很有代入感。
简单的说,导言洋洋洒洒那么多,主张的是从品德、思维、动机三个方面实现成功。认为品德才是成功的关键,要思维改变,不要以社会价值去评判和要求他人,注重产出和产能平衡,同时主张立足自身,所谓“反求诸己”。
二、关于七个习惯
至于这本书的精华部分,关于七个习惯,书中的图解说明了相关关系,具体内容我是这样理解的:
·积极主动
与中国人理解的通常意义的积极主动不同,这里是指通过改变自我来改变周遭环境,对于不能改变的事件也要调整心态去接受。
·以终为始
清楚自己的最终人生愿景,始终将之作为人生指南。
·要事第一
主张区分事情的重要性。反思了时间管理的多种学说,赞成第四种时间管理模式,即区分重点,但看重人而不是事情本身。
·共赢思维
在大多数情况下力求和他人实现双赢,如果无法实现就索性放弃。
·知彼解已
要倾听他人的话,并表达自己。
·统合综效
尊重差异,与他人协同而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不断更新
要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方面不断完善自我。
三、这本书给我的启示
细细想来,这本书洋洋洒洒四百页,所说的无非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立足自身,善于沟通和表达,群策群力,不断完善自我而已。只不过,它更强调注重自身的张力去改变自我进而改变他人。看了这本书,我反躬自省: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书中“以终为始”原则开头的一个心灵实验:让实验者想象自己的葬礼上,最希望得到的评价。我觉得很有意义,于是仔细想象了一下,结论是:我希望平衡家庭与工作。希望在葬礼上宝宝认为我是个好妈妈,我的同事认为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要达成这个目标,我需要如何改进?
关于育儿
史蒂芬.柯维在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给出的答案是以温柔的方式与孩子许诺与应诺。不要过多用社会价值强加于孩子,要仔细聆听孩子的话。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对人对己都过于苛刻的人,而且太过关注社会价值评判,所以活的不够轻松。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我要一直提醒自己,学会接纳和宽容,更多的移情聆听,尊重孩子这个独立个体。
关于工作
史蒂芬.柯维提出了综合统效,提出要注意授权,较好的运用要事第一原则。
我在事务的分类方面做的不够,虽然不乏积极主动,但更多的停留在时间管理的初级阶段。今后要将处理事务的层次与个人角色更好的结合。同时,要学会放手授权,在家庭和工作中避免自己陷入事务性工作的汪洋大海而丧失做更多更有意义事情的机会。此外,我性格偏保守,要思维转换,拓宽思路。
关于个人
史蒂芬.柯维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提升自己。
这方面我做的欠缺太多了,对照这本书后面的表格,身体方面每周锻炼三次,至少20分钟没有做到。学习一项技能,想学上海话现在仅能保证每天听一段喜马拉雅的阿拉顶呱呱的广播,但很少模仿和运用,基本还是哑巴式。摆脱开车“本本族”无法克服畏惧心理,时间也无法保证。还是要目标明确逐一进行吧。
写完这篇读书笔记,突然想起“求佛不如求己”的故事。一个人拜佛,看见和佛长得一样的人在拜佛,于是很惊诧的问那个和佛长的一样的人,那人承认自己是佛,答曰“求佛不如求己”。
“反求诸己”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