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两天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中考培训会时,我碰到一个陌生的语文老师,她突然对我说:“你就是任献丽老师吧?我在二十年前听过你的语文比武课,相当精彩,我至今记忆犹新。记得当时你端了一盆水作为教具,非常形象。”我听了非常惊讶,直夸她记忆力惊人,二十年前听的一节课竟然还有印象,我很感激她一眼就能认出我来,而且还记得我上课的细节,实在难得。
于是,记忆的闸门瞬间开启……
依稀记得二十年前,县教育局组织了一场小学教师比武大赛,当时刚毕业没多久,我血气方刚,激情四射,思维活跃,对讲课比武这类活动充满热情。当时,我抽签抽到的课文是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的诗歌《江上渔者》。(附文如下)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我一向认为诗歌的教学是个难点。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从诗歌题目可以看出诗歌描写的对象是江上的渔者——下层劳动人民,读者不禁要问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命运如何?“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一个捕鱼的场景足见他生活艰辛危险重重。这不正跟《老人与海》里的主人公桑地亚哥有相同的命运吗?本诗跟李绅的《悯农》和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也有相似之处。只是当时我没有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授课(小学生不容易接受)。
当然,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的设想是:江岸上热闹的往来之人只钟情于鲈鱼的美味可口,他们怎么能够理解亦或是想到渔人捕鱼的艰辛呢?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小学生又怎么能够理解亦或想到渔人艰难的捕鱼生活?怎么能体会到捕鱼这个陌生职业的危险呢?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小学生看看一片小小的树叶是如何在一个大水盆里漂游的状态,而且我故意摇动大水盆,让一片小树叶在水中颠簸,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片树叶在水中的“身不由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任“水流——风浪”摆布、吞噬。从而让学生想象渔夫架着一条小船是如何在风浪中冒着生命危险捕鱼来养家糊口的,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他们的职业是多么的危险,从而激起学生们对渔者的同情。这一环节直观、生动、鲜活,把课堂推向高潮。学生们纷纷围着我的“表演”,他们格外好奇,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对“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感受。我设置的一连串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课堂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学生们认识并深深感受到渔夫生活的危险和困顿,我顺势启发学生们对古代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引导学生对诗人范仲淹关心底层人民疾苦的感佩之情,并引发他们对当今时代弱势群体的关注、理解、同情和关爱,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珍视,培养他们的博大胸怀。
当时这节课得到语文同仁的认可,也得到评委老师的高度评价,最终荣获一等奖。但是,上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今天再重新讲这一课,肯定感受更深刻,我会设计得更好。
于漪老师上课讲求常讲常新,我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我的师傅(全国优秀教师陈宝贵)也鼓励我闯出一片语文教学的新天地。我正在用心研读教育名家们的理论,开阔眼界,提升能力,努力用大视野、大格局指导教学,认真钻研考纲和教材,寻求语文课堂的根,追求语文课堂的高效,展现大语文教育的魅力。
再次感谢那位语文老师让我回忆起二十年前的一节课,这激励我更加用心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学有所获,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为我知道:只需用心,不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