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伍姐,王菊文老师:
这段时间白天都在监考初三的实验考试,就只有在晚上做些事情。刚才先把昨天的简报应付完成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再把王老师的教案细细的慢慢反思后,有以下的不成熟的观点和您们沟通,只是纯属个人意见。在阐述之前,首先还是说明,王老师年纪轻轻横扫全州,获得全省竞赛的资格,脱颖而出后起之秀。
1.就王菊文老师教案而言,在开篇就定了本堂课的中心,就是“探寻她的悲剧人生”。一旦定了这个中心、这个方向、这个纲领性的东西后,后面所有设计就必须围绕“悲剧”二字展开。好,问题开始来了,学生能否理解“悲剧”的含义,究竟什么是悲剧,是否需要给学生交待?我认为很有必要解释“悲剧”,而且围绕悲剧的含义(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以悲剧含义为本堂课的线索,自然就把整堂课串起来了,就是围绕2个中心点(有价值、毁灭)来开始行课,就是围绕“她价值在哪儿”和“什么让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毁灭的原因在哪儿”这2个点就是这节课前30分钟的中心和重心,再在最后10分钟左右再来“拓展”,从四个“权”引发的思考,延伸深度,实现和评委达到共鸣的目的,本堂课最终实现和学生、和评委都能引起对人生的思考,这样既有基础,又有深度。这是我对本堂课的总体设计。
2.下面是围绕本堂课前30分钟的2个点(价值和毁灭)展开分述。
先说“她的价值”,这个究竟体现在哪儿?价值的体现只有靠情节。这个时候,学生必须归纳情节(这个是学生思考的时间,必须留够,此时可以有一些教师提示,给学生向您要的方向去思考,必须让学生归纳出来,此时教师不能包办,包办就是“硬伤”)。她遇到哪些事,面对这些事,她是怎么做的,她的主观态度就是折射了她的个人价值。哪些事(王老师教案里面的26岁——34岁遭遇的事情),让学生来归纳;她是怎么做(就是王老师教案里面提到的:怎么办,就是逃,撞,回和捐四个字),让学生来归纳,最后他所做的折射出这个是个什么样的有价值的女人就必须有教师的点拨,这个点拨为过渡到毁灭做准备,而且这个过渡必须明显,明确、清楚,让评委思维很清晰。我个人理解“她的价值”:就是积极追求做奴隶的权利,获得别人的正常的认可,她的这个积极努力去获取就是她的价值。此环节略讲,10分钟。
3.接着,阐述的是“毁灭”的行课思维。她的这个基本权利却都无法实现,这就是毁灭。马上问题来了,啥子原因毁灭了她,思维重心就在“什么原因”。注意,当上到这儿的时候,这个是本堂课的难点,教师的思维是否清晰就关键了。我的思维是:
由情节归纳推理出四个“权”(哪些事让她死。这些事就是“夫权”;这些事就是“族权”;这些事就是“神权”,这些事就是“政权”)。高一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四权”,特别是时代的原因。让学生就上面第2点的情节再来反思(实现再进一层)。这个情节是在上面她“遭遇的事”吗,还是她“怎么办”的情节?肯定是她遭遇的事情才能体现社会的特点(就是王老师教案里面的26岁——34岁遭遇的事情)。面对这些“遭遇”,她一件一件的失败,逃失败了,撞失败了,回去社会变了,捐也失败了,每一个失败,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权”导致的这个失败。上到这儿,四个“权”就归纳出来了。注意:这儿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学生来活动、来思考(就是给学生时间来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必须把课堂让给学生)。
还有一个难点:今天的学生会想“咋个四个权就让她死了”,太抽象了。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不能获得群体的归属和爱,最终精神崩溃而死。(为什么要这个:为下面从“人性”延伸拓展作铺垫)。
上到此时,前面30分钟就是围绕“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根线索行课。
4.最后拓展10分钟,王菊文老师还要思考:围绕四个权来延伸,不能天马行空。目的还是这一个:就是在前面基础上层层延伸,思维清晰,线索清晰。一根主线“杀”到底。
5.最后,总结。(总结本堂课,我认为必须在课堂最后的几分钟,不能放在“拓展”前面)
6.我认为:王菊文老师还要加强本堂课的深度。祝福属于《彷徨》中的第一篇,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个,写作目的是什么,今天学本文的价值何在。这个话题就可以用在最后的“拓展和总结上”。
7.板书,我在网上搜了一个。
最后,因为刚好遇到川中学生放假,想晚上磨课的愿望都不能实现,周末我又不在西昌,王主任也忙,我就用这个书面的形式来表达我的观点。这些肯定有分歧,我们在微信上再来讨论哈,还希望得到州上王主任的指导,最终让王菊文有个成熟完美的课堂设计。
2019年5月8日深夜。曾兴林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