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题解
这一章充分反映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身居上位的人基于恕道,为人要宽厚,多为百姓设想,不能过分苛刻。因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为人太过精明,在下位的人就不容易发挥他的才能。在礼的范围之内,居于上位者要爱护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也就会由衷地对身居上位的人恭敬。参加丧礼而没有一点哀戚之意,表现得与自己毫不相关,又何必去呢?孔子提出的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这三点,是有感于当时社会风气的颓坏现象,说像这个样子的社会,就没有什么可看了,感叹当时文化思想的衰落。
在这一章里,孔子所说的实际上是“礼”要以内在的真实感情为基础,认为人的道德内在性是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不能化约为一套外在的力量。在古代历史中,在上位者有一套完整的维护统治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可是如果没有内在的真实感情、对他人的爱和尊敬,那么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维护统治、实现无限膨胀的私欲的规定而已。
“礼”的根源在于人的心灵的自然感情,如果这种礼的规定寓于其中的感情是冷漠的、丑恶的、甚至是残酷的,那么规定这种礼的人就是虚伪的和丑恶的,
从孔子的学说来看,“礼”是外在的形式,而“仁”是内在的内容,没有仁的内容而徒有礼的形式,那么这个礼就没有了积极的意义,没有了价值。“仁”是什么呢?仁的核心是爱,是对人要有爱心,怎么爱?不仅仅是亲人之爱、恋人之爱,它的基础是道德的理性和感性的真实性,是一种自觉的对于他人的尊重和爱护。
译文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恭敬,遭遇丧事时不悲伤哀痛,这个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感想】仁之心礼之本,良知是我们的本钱。良知带领我们“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真心实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郁郁乎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