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欧丽娟老师的《大观红楼》系列丛书,读到第三部,恰恰是我最感兴趣的十二金钗人物考究(书里评点了十位)。总的来说我是很喜欢欧老师的分析与见解的,对于她的许多观点都有 非常强烈的认同感,只是作为卷首的“黛玉篇”写得偏颇,叫我有些意不平,不吐不快。
只要读过欧老师的这套大观系列或者听过她的课,大致都能感受她对宝钗的喜爱与褒扬维护。老师在自己的著作中也一再强调要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放下多年来世俗对王夫人宝钗乃至袭人的成见 ,去挖掘这些女性本身的美好。 这样的观点完全没有问题。
事实上就我自己而言,在欧老师引经据典层层剖析下发现了宝钗的君子心性闪烁着格外美丽的光芒,在经历了世事后越发能够体会到她的体贴温润,圆滑周全,素朴端庄,博学内敛是多么宝贵的品格与涵养,所以“薛宝钗”一章节的赞美自是非常服气,更能理解作者对宝钗热情洋溢的爱与敬慕。
只是欧老师一边劝各位读者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宝钗,一边自己却在处理黛玉的问题上失了平衡,未能做到不偏不倚,这点不得不叫我有些失望。
诚然黛玉早期确实有些心胸狭窄又爱打趣人又小女孩脾气,但欧老师一味强调黛玉的宠儿地位而忽略了她的孤儿身份,乃至对这个孤零少女的悲伤与不安横加指责,仿佛外祖母的宠爱可以完全弥补父母的爱,仿佛黛玉前途的不明朗只是杞人忧天,这便是完全没有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的结果。要知道对黛玉这个敏感纤细的少女而言,她幼年失去深爱的父母,渴望得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对与宝玉的未来迷惘不安又恐惧,心下无处着落而彷徨痛苦。
欧老师搬出史湘云作对比全然没有意义,一则人与人之间性格差异本就巨大,湘云有她豪迈可爱之处,但黛玉的细腻何尝不动人,换言之,正因为有这份细腻心思才能成就她的浪漫诗才;二则,曹公并未对湘云作过多心理描写,怎知这位姑娘对前途无悲无惧?要知道因为家里做不了一点主,湘云又何尝不是红了眼圈的?其三,湘云襁褓之中便失了父母,固然大不幸,但对黛玉而言,眼睁睁看着送走两位至亲难道不是更悲伤吗?
最叫我不服的是,欧老师明明自己都已经分析得出结论说黛玉因为宝钗的开解后期的性格开始趋于平和大度,成熟圆滑起来,甚至已经有慢慢与宝钗同化乃至应了钗黛合一的说法,又怎么突然 笔锋一转说如果黛玉不死嫁为人妇就会成为另一个凤姐,甚至还将她暗比作夏金桂,这种说法隐隐然带着一丝恶意了。
固然欧老师说过曹公是爱惜着他笔下的每一位薄命司的金钗,因此希望读者能够公平对待宝钗袭人 等,但我实在没能感受到她对黛玉的爱,无论用多么客观的语句来陈述分析,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偏见却是无法掩盖的。
一碗水永远不可能端平,人性的弱点岂是能够那么容易克服的,所以就不用标榜自己是纯然理性了。
当然除了在黛玉的问题上无法苟同欧老师的部分观点外,总体而言,本人还是很喜欢《大观红楼》这套书的,待我慢慢读下去,有感再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