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十
原文:文子曰: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博达而不訾,道德文武,不责备于人以力,自修以道,而不责于人,易赏也,自修以道,则无病矣。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然天下宝之者,不以小恶妨大美。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长,而欲求贤于天下,即难矣。夫众人之见,位之卑,身之贱,事之污辱,而不知其大略。故论人之道,贵即观其所举,富即观其所施,穷即观其所受,贱即观其所为,视其所患难,以知其所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观其仁,振以恐惧,以观其节,如此,则人情可得矣。
注释:文子认为:从古至今,没有能够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君子不用完美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方正而不害人,廉洁而不伤人,正直而不放肆,博学多才而不随便非议他人,既有高尚的道德,又能够文武全才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君子能够不求全责备他人,而是审问自修自己的行为,因为不求全责备他人,就容易做到劝善赏功,自修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使自己尽量少出错误。过去夏后氏的宝玉,都不能没有瑕疵,像明月一样的珍珠,都不能没有斑点,然而天下人都宝贵玉璜珍珠的原因,是不以小的不足掩盖大的美丽。现在的君王,经常对他人之短耿耿于怀,对他人之长视而不见,这样苛刻的对待他人却还要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这也是太困难做到的事情了。所以一般人所认为的,地位卑下,身份低贱,从事污辱之事等等不是判断个人品格和能力的要素。要评判个人能力应该从大处考虑问题,所以判断一个人的才华,在这个人尊贵时看他举荐什么样的人才,在这个人富有时看他是否能够施舍,在这个人穷迫时看他接受什么样的馈赠,在这个人低贱时看他的所作所为,看一看这个人处理患难困境的方法,就知道这个人是否有勇气和毅力,鼓动他或喜或悲,以看他所坚持的操守,委托他管理财货,来看一看他能否做到仁义,在他面对恐惧的时候,看一看他坚定不移的节操,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观察和评判,一个人的品行节操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
有言:自修,容人,知人。
物无完物,大成必缺;人无全人,大人必容。故圣人厚德积福以自修,宽容谦让以蓄众,既不求全责备,也不巨细必查,能够隐恶扬善可也。而君子自修循道,不以己意苛责于他人,不以己心衡量于外物,是以博大能见广,精微以识多,宽厚而容众,日新以向善。所以,江海不辞滴水之微,而可以海纳百川;泰山不让块土之少,而能够致其崇高;山林不让枉桡曲直,而能致其茂盛。是故,欲成其大者,不辞其卑小;欲成其强者,必扶其柔弱;欲积其厚者,不却其俭薄。明王善养,上及贤能,下及小人,不遗一人,天下润泽也。是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时时自省而能精进,孜孜不倦而能日新,于是可以博学问,致广大,贵性命,厚道德也。
故论人检用之道,贵察其所举,富察其所施,穷察其所受,贱察其所为,患难察其所勇,动静察其所守,财货之以观其仁,恐惧之以观其节,惶惑之以观其信。如此,则人情事故可尽得矣。
《文子》所言观人取士之法,后世多有效之者。魏晋时期刘劭之《人物志》有较多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