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篇“一个月就辞职,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火了。
文章讲述了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北大女硕士一波三折的校招求职历程,原文近2万字,而且文风较为抒情,估计有的人可能看不下去,我就给大家概述一下吧。
文章的女生因为男友,放弃了在深圳的腾讯的实习转正offer,只身来到了杭州。
满怀期待的在杭州开始进行校招,投了几十份简历,却没几个看得上的。
唯一中意的是网易游戏的品牌管培生,为此辛辛苦苦的准备,笔试、面试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可惜终面失败,女生几乎心灰意冷,从前的自信与骄傲被狠狠的碾压。
但也没办法,只能继续找,又经过一番挫折,终于拿到了浙商银行总行的offer,虽然心里是满满的看不上,但也先接下了。
今年7月,女生正式毕业,入职银行,发现和自己的预想差太多,索性裸辞了。
女生又开始找工作,这次终于得到了运气的眷顾,入职最心仪的网易游戏营销。
知乎评论有点惨淡,几乎都是指责女生太矫情、优越感太强。
1
作为去年的应届生,我也经历过千军万马的校招,辛苦了2个多月,最后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不过庆幸自己内心强大,从没觉得很委屈(可能也是由于我不够优秀吧)。
不过我也能理解作者的矫情,毕竟刚毕业,从小到大又是一路顺风,还没经历多少挫折,又是写给朋友的心路历程,矫情、夸大经历也很正常,谁年轻时没经历过一段中二的岁月啊。
不过我在意的是作者的学生思维太严重,尤其是对于校招有很大的误区。
2
可能是学生时代只要努力就能考出好成绩的想法限制住了思维。作者的那种“因为我优秀,所以就应该拿到最好的offer”的想法特别强烈。
说一个我高中同学的故事吧。
高中班上总是考前几名的同学在复旦,金融专业,大二的时候立志进入互联网行业,也做了不少努力,朋友圈经常晒在各种名企加班加点,要不就是为自己参加的大赛拉票,中间的努力一点都不比这位北大的妹子少。
我这位同学当时最想去的公司也是网易,不一样的是,他对网易真是爱得深沉,记得当时聊天的时候说过一句:哪怕给我5K我都去,哪个部门都行。
校招的时候同学也没少努力,记得当时还找他探讨了好多笔试心得,感觉他完全是高考的那个状态。
可能是造化弄人吧,同学提前找人内推了一次,后来又走的正常校招,但是纷纷折戟,具体败在几面我也忘了,但是确实很可惜。
更惨的是由于为了网易准备了太多,其他大厂的明显不足,而且同学当时可能心情也不太好,最后所有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校招都失败了,金融对口的又没怎么投,因为本科并没有优势。
最后,同学考研了,因为基础好,最后考上了本校的,也还算不错,同学当时霸气的说了句:3年后再战校招。
3
还有一个实习期的故事
15年实习的时候,我住在北京一家青年旅社。
当时住在我上铺的女孩是普通二本大学出身,文科生,也是想从事互联网行业,参加校招来北京面试。
偶然的聊天中她提到:二本大学来宣讲的互联网公司很少,她们好多人都得跑各种重点大学去蹭宣讲,也是特别辛苦。
后来聊到了同学的去向,她提到:隔壁宿舍的女孩拿到了阿里的offer,产品岗,这是她知道的她们这届非技术岗位最好的了。
“那女孩各方面都挺普通的,成绩中等,没有什么学生会社团经历,平常也不出众,挺文静一个人,但是就是这次笔试面试全过,最后就拿到offer了,像我们学校,估计也就她一个了”。
实际上,招聘市场和考试不一样,hr的标准是以最低的成本招到最合适的人。注意,是最合适,不是最优秀。
对于非技术岗位,由于考察的多为软实力,比如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组织能力、可塑性等,这些能力其实在短时间的校招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甚至通过笔试、群面、单面也不一定能完全看出来,毕竟还有个临场发挥和当时的状态在起作用。
个体间的软实力差异不像考试分数那样一分一厘都很明显,不同hr对于软实力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校招实际上有很大的运气因素在的。
这些年高校扩招,每年动辄几十万毕业生,优秀的其实太多了,但是各行顶尖的公司就那么几个,尤其是互联网和金融,非技术岗又比技术岗少很多,僧多粥少,岗位就是全分给优秀的肯定也不够分,所以,失败太正常了。
还记得当年报名腾讯的运营岗,十多万人报名,招200个,入选比例小于500:1,相信一个岗位最适合的可能都有很多人,但也只能给一个,最后拿到offer的不一定最优秀最合适,但肯定是受到运气眷顾的那一个。
4
那么真的优秀的话会被埋没吗?
当然不会了。
实际上,即使对于应届生,也有一种拿下offer的形式叫做特招。
记得我那届有一个计算机系的学长,因为大三的时候拿下了百度一个校园程序大赛的全国一等奖,而且是作为项目负责人,所以直接免校招进百度了,据说薪水比应届生标准高出了一截。
非技术岗位可能难一点,不过要是真有万里挑一的能力,被特招也不是什么难事。
李叫兽当年不就是大学毕业的时候面试所有一线互联网公司都惨被刷下吗,后来自己做了公众号,每周输出高质量的营销干货,研一的时候就收到了年薪300万的offer嘛。
换句话说,你要么优秀到公司直接特招进去,要不就得像大多数人一样接受校招的残酷洗礼。
5
这其实和就业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的永恒矛盾很像。
上次还和一个关系不错的、最近频繁面试准备跳槽的同事聊到这点: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总是想低成本招到大牛,但是现在这个个人快速崛起的时代,真正的大牛都在自己干,不愿意和你玩,留在就业市场上的大多数也就是战五渣的水准,公司又看不上,所以就出现了好职位招不到人,需要付出内推、猎头等格外的成本,市场上优秀的白领又迟迟不入职,因为总是觉得收到的offer还差那么一点,双方谁也不肯让步,这个矛盾也就一直存在,简直可以算是无解的问题了。
那该怎么解决,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努力,让自己再牛一点,因为真正的好工作,不是你求来的,而是老板主动来找你的。
所以,在你还没有牛到老板主动找你的情况下,无论清华北大,甚至哈佛耶鲁,没什么可值得优越的,就是默默的努力吧,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