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许多寓言故事,大多是《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上的。有一则说,一个性急的人,去买了一双鞋,刚穿上,就听隔壁的人说,他只用了一半的钱买的。性急人一听,气急了,怎么这个店主这么可恶,专门坑他?于是抄起扁担就跑到鞋店,不分青红皂白要打卖鞋的人。
卖鞋的问明情况后笑了,说他只能那么卖,叫性急人再回去,问问邻居买了多少鞋,然后再来打他,他绝对不会逃。性急人半信半疑,但最终还是回去了。他想,你如果跑了,我就抄你的店。他回去一问,傻眼了。原来邻居只买了一只鞋。天啦!居然他只买一只,当然只有他一半的钱,这还好意思再去打卖鞋的吗?
这是一则寓言,也是一个笑话。但里面蕴含了很深的道理。我们当时还小,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买鞋人是按常规思维行事,哪知鞋店还有“非常规”的事情,这就闹了“误会”,也成了那些性急人的笑话。再说,性急人也真是,把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贸然拿起扁担去“算账”,也太冒失了。这样的结果把自己却搞得相当被动,真不划算。可谁让他是性急的人呢?所以性急不好,容易出事。
世界万物,天地之间,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有,如果我们按着以前的“思维”办事,有些事情可能就行不通。有个成语叫“山雨欲来风满楼”,是说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发生“裂变”之前,会有一个明显的“先兆”。这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对的。但是,也有一些特例,却神不知鬼不觉的,导致“山雨”未来,风却来了,或者“山雨”来了,并没有见着风。这些现象在闷热突变的夏天,经常会遇到。只有春天那种天气,大风陡起,黄沙弥漫,伴随着几声春雷,山雨才开始以排山倒海之势倾盆而下。
世界上“反常”的现象多着呢?清代乾隆年间那个著名的“纪大烟袋”大号叫“纪昀”,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了一件怪事。河北的沧州南边有一寺庙靠近河边,山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庙堂年久失修而倒塌,石狮也掉进了河里。十多年后有人重修庙宇,想把石狮打捞起来,重新放在山门前。可是怎么打捞,就是不见踪影。十多年的时间,莫非冲到下游去了。大家就顺河而下,找了十多里路,还是没有找到。有一老兵知道后讥笑这些人“愚蠢”,怎么跑到下游去找呢?石狮沉入河中,应该在上游去找。大家觉得他在说梦话,无论如何,再怎么冲刷,也不可能“冲”到上游去,难道河水晚上瞒着大家在倒流?但是奇怪的是,正如老兵说的,的确在上游不远的地方找着了。
这不是瞎编的故事。《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昀写的,他不会随便“诓人”。尽管《阅微草堂笔记》有许多很像志怪小说,但毕竟不全是“虚构”。这篇《河中石兽》就是这样,按照记笔记的形式记载了下来。有人可能会问,这个事情是真的存在吗?有多少科学依据?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确实还说得过去。所以目前的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本,还把此篇收录为课外阅读。读后还要思考,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每年从上游冲下来的洪水属于急流,与水中的石狮相撞后会腾起很大的水花,这就在此点上改变了水冲刷的方向,而且专冲石狮靠上游方向的那一面,这就把石狮顺上游的下面先淘空。当这个空洞越来越大,大到超过石狮底部一半时,石狮就挺不住了,会不自觉地掉进新坑里,而这个“新坑”恰恰是在原来位置上往上游移动了一点点。长年累月下来,就不是一点点的问题了。这就是造成“反常”的真正原因。
事物内部有许多因素在“外壳”的包装下悄悄在行动,我们并不知道。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聪明的人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还不够,还要从多种角度察言观色,然后归纳演绎,不然就会造成“误差”。正如那个买鞋的人,他不知道那天卖鞋的人终于遇上了一个“只买一只”的机会,而他恰恰有一双鞋丢了一只,这只一直“单着”,他一直在找机会,想把它变成钱,以免经济损失更大。结果,就闹了一场误会。
其实,自然界、人类社会有许多现象的出现,按照常态化去理解和判断,它是讲的“通”,但是不是所有都讲得通,还有个别现象属于特例。这是由于事物间有“个体差异”,其内部结构与外在联系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吧,那是针对一个在季节、纬度、地形都“适中”的地方,超出这些条件可能就不管用。如果我们把此条当着“一劳永逸”的经验,到处乱套,就要吃亏上当。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小马过河”,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吃亏上当”,读了对我们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