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分享了第二个策略,及时行动,今天继续分享第三个策略,直面困难。
最近流行一个名词——低品质的勤奋者,说的是,有一类人,看似很认真的学习,经常处于忙碌状态,但等到交任务时,总也不能及时完活,或是做不出成效。不仅工作中,这类人随处可见,仔细回想一下,上学时,总有一些同学整天笔不离手、眼不离书,别人学的时候他在学,别人玩的时候他也在学,但等到考试时,成绩却并不理想。有时候,这种假象被误导为: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但,当透过现象看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并非真的是高效的努力,更多的可能是只有努力的样子罢了。
2016年,是一个倡导读书热的年度,很多人在写年终总结时说,自己一年看100本书,甚至200本书,但这100本书有多少知识被消化、被运用于实践呢?又给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带来多少改变呢?答案似乎不太理想。
低品质的勤奋者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笑来老师回答:回避困难。
所有任务都被分为:相对简单和相对困难。世界上的任务如果都是简单的,那就没有人会遇到挫折了,不存在努力了。
记得小时候,写作业时,总是把作业分为简单的、难的两部分。根据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按次序完成作业,我总是习惯先完成简单的那部分,因为动脑筋少,最后用充足的时间来处理难的部分。可实际情况是,最后总是超出预期时间,难的作业很多时候并没有完成。现在想来,大脑的操作系统也是有懒惰基因的。没有经过刻意训练,大脑会自动选择舒适、安逸、简单。
在生活和工作中,任何一项任务其实都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相对简单和相对困难。合理地完成任务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先迅速完成简单部分,把多余的时间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实际情况,大部分人,总在绕行困难部分,总是拖延着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行为与动机息息相关,人们做事的动机往往有两个原因:奖励与惩罚。所有人都喜欢被奖励,讨厌被惩罚。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显然做能够获得奖励的事情显然是划算的,回避做可能招致惩罚的事情是合理的。
每一次懒惰就有一次绕行,一次次地绕形成功后,大脑形成记忆,积累了成功绕行的经验,等到再遇到困难任务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积累不够导致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只有每一次认真地思考解决难题的方法,经过持续改进、长期积累,才有可能是成为高手,或者说才是成为高手唯一的方式。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吃亏是福。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学习处理困难部分。
但是,大部分情况并非如此,在因处理难题碰壁的时候,往往会有两种想法:“从此再也不碰那件事”和“找一条光明的出路”。基于上述原因,人们往往会自动忽略第二种想法。
有拖延症的人,并非是不做事的人,并非是不努力的人,但结果往往是,他们一直在做简单的、没有难度的事情。因为,这些简单的事情,即使是在拖延的时候,也是可以完成的,是会被奖励的。同时,他们因从来未正式着手解决困难的事情,永远都在做没有挑战的事情,所以从未尝过“成功”的甜头,长此以往,竟还有可能找到借口,说:每天都在重复的事情,一点创意也没有,实在没有兴趣好好做事。殊不知,有兴趣有创意的事情,实际上是不多的,往往有的话,也会因为他们的回避困难,而错失机会。
如果,没有开启心智,不管学习多少种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的课程都是无效的。因为,遇到部分困难的任务总是想办法绕开,整个任务相当于没有完整地被执行,所以,无论花去多少时间,效率也都是低下的。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只不过,极少有人看到问题的根源。例如,在练习瑜伽时,每次都只做简单的动作,凡是涉及拉伸筋骨的动作,因为怕疼,总也不去开始练习,久而久之,会觉得练瑜伽没有效果,进而为自己找一个光鲜的借口。
再比如读书,每次开始读的时候,都满怀信心,憧憬看完了就学会了书中的技巧,瞬间成为牛人,可放下书本后,就忘记了行动忘记了坚持。绕行了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实践。
可真实的情况是,所有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经过刻苦、枯燥无味的不断练习,通过不断挑战困难,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而得到的经验和积累。
战胜拖延症、战胜困难,只有一个最优策略——直面困难,通过不断地积累,最终走向通往成功之路,除此之外,无其他捷径。
直面困难,吾日三省吾生,今天你做了吗?
《把时间当朋友》系列解读,请关注简书ID:chloemin。坚持日更,记录思考,持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