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接触碎片信息的
3个不良后果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不够严谨、全面。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1. 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
2. 被记忆遗忘的知识因缺少被“提取”极少被唤醒,而愈加沉睡和被遗忘。这些碎片信息极易获得,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自身习得的知识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
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3. 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
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 是 B”、“C 是坏的”、“因为 A 所以 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
我之前在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到过: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
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