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建这个简书账号之初,我曾困惑于其目的。既然已经迈出了这一步,我决定从我熟悉的领域出发,分享一些与我息息相关的内容。
作为一名农学毕业生,我深知这个专业常被误解。人们或许会问:“种田还需要上学?”或是指着路边的一株植物,期待我给出答案。农学确实与种植息息相关,但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若我在此严肃地讲解农业种植技术,枯燥无味的内容,甚至还有可能出现错误,那还不如去阅读具有权威性的专业教材。因此,我更愿意分享的是,农学与历史的结合。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不仅是对知识的赞美,也是对历史的重视。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去世后,曾感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反映了历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然而,传统史学往往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阶级社会中的政治和战争。
在这种背景下,古代史学家多关注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这使得我们回顾历史时,往往能找到现实事件的参照,无论是国际政治的博弈,还是商业和文化冲突。
那么,读农史、数学史、物理史或化学史,又有何用呢?我曾怀疑这些科技史是否真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实际指导。但与其空想,不如实干。我将尝试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农史,从中国的历史出发,探索这些历史是否真的“无用”,或者能否转化为“有用”。
这便是我首篇文章《无用之用》的灵感来源。我期待这些被我视为“无用”的书籍,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展现出它们的价值。即使最终它们仍被视为“无用”,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