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犹豫有没有必要把这些淤积于心中的不快写出来,毕竟也不关我什么事。费劲巴拉写篇文章,还不如去写付费的稿。但是转念一想,文章一日不写都手生,不如当做每日练习。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我瞎编的)先是在帝都创业(其实就是淘宝)。后来做大了一些就回去老家开了个贸易公司,由于当地确实没什么企业和产业可言,这一位帝都归客很自然地就被树立为了创业先锋、青年榜样、励志典型。其实这些都没什么,在中国做生意,与当地政府和父母官搞好关系总是不坏。但是最近他开始在当地报纸上搞了些软文宣传自己,你们都知道,地方报一年挣不了几个钱,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四五线小城市,连广告费都挣不到多少,能够接到软文还是很不错的一单生意。其实软文也没什么,哪个做生意的敢说自己从来不弄软文,大概只有罗永浩敢说。
这篇软文洋洋洒洒数千言,基本上走的是痛说革命家史,展望美好未来的风格,很快就被搬到了朋友圈中。我的同班同学们纷纷转发,赞扬这位同学是我们那一届的创业先锋。我本来也想转发支持一下同学的事业,但是抱着对这位同学之前就有的一些小小成见,先进去浏览了一下内容。看完文章,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同时也立马明白了有些同学在转发时那种自我嘲讽的心情。
那么这位大哥到底说了啥呢?
“我没有像我的同学那样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稳定的银行,而是选择了创业。”
妈蛋啊!我们毕业当年正好遭遇近十年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作无比难找,能考上公务员与事业单位、银行的都是牛中之牛,当然了,还有些牛直接就去读研和出国了。这位大哥当年找工作的惨状我仍然历历在目,几乎面的所有单位都拒了他,不要说国企,就是一般私企都不愿意要他,毕业后他仍然惨淡地游荡了好几个月,全靠读研的男同学接济。个中原因当然很简单,你成绩不好的话那就做实习或课外活动,哪怕这些都没有多读书也是好的,这位仁兄就是一路玩游戏过来的,挂的科目数量一只手都无法数过来。所以根本不是他看不上人家,而是这些单位连简历关都不会让他过。
他的家境很不好,我们班有什么助学金和学校里面的实习机会都让他去了,这点也算是仁至义尽。我那些现在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和银行的同学如果仔细阅读文章,看到这句应该是一种瞎了眼的感觉吧。
如果每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人都认为自己和马云一样,虽然被拒绝了几十次,但是最后也能成功创立阿里巴巴,这世界就太可怕了,在每年毕业就失业、在家啃老的人中居然隐藏着千万个马云。
然后更瞎眼的来了,
“我和我的两个大学同学刚开始一起开网店,后来他们都吃不了苦退出了。”
这两个“吃不了苦”的同学就是在他毕业后接济了他很长一段时间的人,他的店在一开始做的时候这两个人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后来之所以别人不做了,是因为人家也要毕业找工作写论文,不可能跟他一直每天在淘宝耗着。仅仅是因为出路不同,就要被当做垫脚石踩一脚,怪不得这位大哥之后和大学同学都没有太多联络,估计也是别人不想和他联络。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可以天花乱坠的夸自己,吹到天上都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如果一边踩别人一边拔高自己的形象,就未免不厚道。
最后说说我为什么一开始就对这位大哥就心存芥蒂,感觉他之后 一定会成为和我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原因很简单,他的企图心太强。企图心拿出来单说可能过于抽象,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单位进行人人有份的抽奖,抽到什么全凭电脑随机,还没抽到一半的人数就有个人冒出来不停说“怎么还不到我”、“看来是没有希望了”、“还是不和你们竞争了”、“快抽完了怎么还没有我”,甚至跑到主持人跟前问到底有没有我的那份啊。这样的人你们会感觉如何,可能一时说不清,就是觉得他太过着急,其实一言以概之,就是企图心太强。
换个场景或许更能明白,有些人不管到了什么场合都是不停套近乎,建立所谓的人脉,巴不得凑到可利用的人面前直接称兄道弟,一直强调你可以在哪些地方给他提供帮助,但是从来不谈他能够给你什么帮助。这种人我们通常会称其“不会做人”,其实也就是企图心太强。但是近年来这种人是越来越多,社会好像也不觉得他们是不会做人了,反而觉得这就是干大事的人应该有的不要脸,真不知道这种舆论导向是怎么形成的。
企图心并不等于胸怀大志,前者招人烦,后者不显山不露水就把事情做了。我老家有句谚语,叫做一桶水不晃,半桶水晃荡,送给所有想要在每个场合都成为最闪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