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这个词,最早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知道的,因为父母早些年都在创业,工作很忙。所以,在我一年级甚至可以说在我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就都是自己一个人去上学,只是那个时候不懂那种看着别的小朋友都有父母陪着去上学时心里那种空落落的感觉就叫孤独,那个时候也不懂他们为什么总是那么忙,那个时候还小,什么都还不知道…
在上学之前我是从来没有感觉到过孤独,那个时候我和我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虽然他们也不太爱管我,但我最重要的朋友是小镇里那几个最皮最皮的孩子们还有我家老院子里那条老的连走路都要喘气的老狗。那时候我每天的任务都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巡视我们的“庄园”也就是我们的小镇,谁家的玉米熟了、谁家的红薯可以吃了、哪里的蜻蜓最多……我们都知道,虽然我那个时候还小,好多事都不能去做,只能看着他们,到那个时候却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到大一点的时候,我爸来接我去他们工作的地方,他们说我到了还上学的年龄了,县城里的学校比较好。那个时候我七岁,那一次也是我为数不多的几次见到我父亲,也是我记忆中第二次见到我的母亲。七岁,这个年龄的县城里的小孩儿大都早已经开始上学了,而我还要从学前班开始。大大的县城对于小小的我来说,太不好把控了,没有了那种在我们乡下的小镇里村子就像自家后花园一样的感觉,于是小小的心就开始慌了……
在我第一次去上学的时候是我爸送我去的,但是在他送我去报道之后就回去了,我看着班里的小孩儿们一起欢闹,像我在乡下的小镇里一样。我以为有一天我会和他们一样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后花园”也可能是这里太大了,或者是这里的变化太快了,一直到现在我也没能找到那种“后花园”的感觉。上学前班的地方离我家只有一条街,所以父母也就很放心的让我自己上下学,那是孤独对我的第一次侵袭,只是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我已经落到了名为“成长”的泥沼之中。
印象中的学前班时光并没有实际那么长,随后便是我更加漫长的求学生涯。父母为了给我更好的教育,费尽心里将我送到了我们县城里唯一的一个寄宿小学。对于我小学时的记忆是比较混乱的,记忆中有三年级对我关怀备至的数学老师-韦艳灵老师,也有四年级时候那一场将我们学区简易房房顶掀起来的暴风雨之夜,有我们那时候最喜欢的零食大力丸(其实就是我们校医院里卖的山楂丸),有我们永远都是最拥挤的食堂,也有我们忘东忘西最可爱的宿舍老师……现在回忆起小学的一切事情都是暖色调的,那些空洞的、能让你的心情低落下来的事情都要苦苦回忆才能想起:那第一次住校时候的孤独、那第一次看到拥挤食堂的无助、那看到整个庞大学校时候的迷茫……有很多很多,多到只要你深深的回忆起来能填满你整个胸腔,直到淹没你记忆中所有的欢乐。
上学的时候对我父亲的印象永远都锁定在两个瞬间,他来的那一瞬间和他转身的那一瞬间。放暑假放长假需要他来接我的时候,他永远都是在几乎全校的学生都被家长接完之后才来,而在他开学把行李送到学校之后的那一转身却只有一个动作。我不知道那一转身意味着什么,一直到我中学的时候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我才开始深深的思考起来。那一转身包涵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和谐“爱他就要离开他”为了支付我私立学校高昂的学费与生活费,他必须转身投入到工作中去。
初中、高中总共六年时光,我都在同一所学校,但这六年时间这所学校却没有把我同化,或者说我并没有完全融入到这个学校当中,身边的同桌换了一茬又一茬,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才能念出班里人的名字。每当放学去餐厅吃饭的时候是人最多的时候,但那是我最孤独的时候。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的双腿不知所措,麻木的随着人流向餐厅走去,看见一个个售饭窗口都扑满密密麻麻的人,我又迷茫了。还是最喜欢教学楼后面的那一条小路,没有人知道,就我一个人每天都走那一条路。久了,就又找到那“后花园”的感觉了。
如果一个人的经历都可以称一称的话,那么我高中时候的经历算是最重的了。被满满的教科书填满,被铺天盖地的数理化卷子掩埋。但那个时却是我情感上的空档期,所有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被填满,没有时间去多愁善感,只有“军事化”管理下的枯燥和满满的学习任务。但我现在知道,虽然那个时候没有太多“孤独”的经历,其实是最孤独的。
直到现在,我坐在大学操场的长凳下看到熙熙攘攘穿过我们校区去上课的中学生们,而回忆起我的过去我才发现,其实被我们命名为孤独的成长亦或是成长的孤独,其实不是真的孤独,只是我们不善于忘记也不善于发现。其实在我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们一直都在。过去在我我身边,现在在我的心里,未来在我的回忆当中。
想到这我空落落的心忽然就被填满了,不再多愁善感了,于是便起身向校园的最深处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