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07敏敏
一本我们母子看完都想流泪的绘本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这样有情有义善良勇敢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根据我国蒙古族民间传说《马头琴》的故事改编的,画面很美,故事很感人。辽阔的草原上有一个穷苦的牧羊少年,名叫苏和。他和奶奶相依为命。有一天,苏和在牧羊归来的路上捡到一匹白色的小马驹。在苏和的悉心照顾下,小马驹长成了高大英俊的白马。时光流逝,苏和与白马渐渐长大。在王爷举办的赛马大会上,苏和与白马一举获得第一名,但背信弃义的王爷利用权势夺走了白马,还将苏和打成重伤。在王爷为喜得好马举办的庆功宴上,白马将王爷甩落马背,企图逃走,气急败坏的王爷竟然下令射杀白马。重伤的白马拼着最后的力气来到了苏和身边。白马死后,苏和又悲伤又愤怒,好几个晚上都无法入睡。有一天晚上,他终于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在梦里,白马温柔地对苏和说:“不要那么难过,用我的皮、毛和筋骨做一件乐器吧。那样,我就能永远和你在一起,永远地陪伴着你了。”
在讲这本绘本的过程中,娃的情绪也随着书中的情节而变化,故事很精彩 既热血沸腾又悠远留长 。这个故事讲完后我也拓展了一下,跟娃讲了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家里刚生完三只小狗的狗妈妈因误吃老鼠药而撒手人寰父亲告诉我这件事后我便每天早上起来给三只小狗喂牛奶,从初见时还未睁开眼睛的三只小狗再到后面睁开眼睛蹒跚学步、再到后面蹦跑到处撒欢,每天在我的放学后蹦到我身上的场景历历在目,这种陪伴动物长大的体验 ,真的很想让孩子也能感受一下,只是城市养宠物真的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等小宝大些考虑一下。有个发现,其实小朋友都挺喜欢我们成人跟他们分享我们小时候的故事,在我讲完小时候的故事后又一直追问我那三只小狗的颜色、去向。。。一直觉得人可以贫穷,但不能没有感情,真希望两个娃能多看些这样的优秀绘本都能成为有情有义善良勇敢的人。
看完这个故事最后这段话让我觉得治愈了我自己,我是有些哽咽的声音读着:“不要那么难过,用我的皮、毛和筋骨做一件乐器吧。那样,我就能永远和你在一起,永远地陪伴着你了。”对,是的,治愈了我的思念,让我确信这种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的深厚的感情仍然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传递的。就像我留着母亲的几件遗物在身边就感觉她是与我同在的,有时候也能在梦见见到她,跟她聊聊,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是有灵性的有时候是能通灵的,与你至亲的人若是你思念他们是能感应到的,某个晚上就会入梦而来与你相聚。而这个故事讲完后,苏和和白马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里,永远不会忘记。
随笔感想:
今天娃自己选了三本绘本《纸墨魔法印刷术》《十面埋伏》 《苏和的白马》,好巧那一箱没讲过的绘本大概有50多本吧,他竟然挑出来的三本都是颇具中国风的,是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了吗?有点开心,三本绘本都很好,像印刷术的那本是讲毕昇活字印刷术的,讲完这本后想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术的演绎,又上视频网搜来和娃一起欣赏了一段文化视频盛宴。而那本《十面埋伏》也是出自中国名家之作,画风也不错,但我总觉得这本著作还是未融合的太好 故事讲很精彩描述很清晰但看完后感觉就是介绍了这场著名的垓下之战,对比起《荷塘物语》那样一场巧妙的构思觉得还是有些差距。而儿童文学或许就是要有点萌有点大智若愚的纯真,这是我个人愚见。朱自强教授在《亲近图画书》中关于“真正的图画书”的定义,图画书是从文学的插图发展起来的,天生具有表现文学世界的功能和属情。绝大多数图画书都有一个故事。在这样的图画书中,“故事”是高高在上的灵魂,统领着文字和图画。一本真正的图画书主要或全部用图画讲故事。在需要文字的场合,文字只是起辅助作用。只有当图画无法表现时,才需要用文字来讲述。所以按这种评判及个人阅读感受,我觉得《十面埋伏》更像是带插图的故事书,就像目前我们许多绘本区的图画书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图画书。松居直先生也这样说“文+画=有插画的书,文*画=图画书”在加法关系中,文字和图画不仅是分离的而且合起来并不比原来多。可是乘法关系中,文字和图画 不仅是融合的而且生成了比原来丰富的新东西。现在图画书已经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研究我们应该更为重视对“真正的图画书”的探讨,或许只有正视并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国家才能真正创作出越来越多的好的绘本作品。朱自强教授说中国的图画书的辉煌要在00后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成为图画书的作家里出现,大家说他有些悲观,其实我觉得我可能比他还悲观,在现在名家画家不知在哪,艺术馆不多见,艺术展仍然像奢侈品束之高阁,大量不科学启蒙孩子艺术的培训机构遍地是,没有这些开放良性的土壤滋养如何能收获到辉煌,就像我们现在有像松居直先生那样为了<儿童之友>杂志自己培养画家的人吗?像我们作家界还有多少像周作人冰心一些老辈文人先前关注儿童文学的作家?就像中国足球运动一样,曾经也在2002年世界杯也有球迷预言中国的足球辉煌要到那时那个年代的娃长大才有希望,现在我感觉也还和过去差不多。
作者介绍:
[日]大塚勇三,日本儿童文学家、著名翻译家。1921年生于中国东北,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翻译改写过英、美、德及北欧多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尤其是将著名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作品译介到日本。非常喜爱民间故事,认为民间故事“源自先人生活的结晶,在传承过程中又被织入无数喜怒哀乐与梦想”。
[日]赤羽末吉,1910年生于日本东京。年轻时曾在中国东北和内蒙生活过多年,五十岁时出版了第一本绘本《地藏菩萨》,此后凭借雄厚的实力成为日本如日中天的绘本大师,亚洲首位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得主。赤羽末吉的画作气势磅礴、用色大胆、风格典雅,代表作品有《苏和的白马》《桃太郎》《木匠和鬼六》《追追追》《鹤妻》等,作品曾获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德国莱比锡国际图书设计展金奖等国内外多项大奖。
用死去的白马的皮和骨制作的马头琴,弹奏着苏和的悲伤,这寄托着蒙古族人深切情感的音乐,升华、结晶后,成为留存在心理的美丽故事,口耳相传。如果孩子们听到了马头琴的乐声,就一定能从这个悲伤的故事里,感受到与更深沉、更恒久的美相通的东西。 ——“日本绘本之父” 松居直
有日本绘本研究者把《苏和的白马》称为色彩的戏剧和构图的戏剧,可谓是中的之论。赤羽末吉以色彩的微妙变化来暗示着故事的主题和情感氛围。通过构图上的变化,来增加视觉效果。画家还通过构图突出情节蕴含的意味。《苏和的白马》是赤羽末吉的重要代表作。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朱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