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卓文萱
细细回忆,第一次萌生出“想家”的念头是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上课期间,全神贯注,没有一丝想要回家、想见爸爸妈妈的心情,一到课间,小朋友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上厕所的小朋友总是最先冲出教室的;聊天的小朋友围在一起,说个不停;也有吃零食的小朋友,满满幸福感毫不犹豫地挂在脸庞。而我,双脚心不在焉地走在去厕所的路上,眼睛却集中精力地看着天空,盯准那个最大的云朵,不一会云朵上就呈现出我妈妈的笑脸(我也不知道儿时的自己是如何做到的,现在想想依旧逼真,云朵真的可以呈现人的笑脸),于是,我也对着云朵开心的傻笑,满心欢喜,觉得自己没有被妈妈忘记。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想家的方式,也是想家的程度最深的一次。
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家的方式变得含蓄,不再是儿时直白的想家——张口闭口“爸爸妈妈,我想回家”,仰望天空就会看到冲着自己笑的笑脸。“吃”变成了最好的表达想家的方式,含蓄且实在。
中学去外地读书,人生地不熟,学习上遇到困难,生活中因为口音被舍友嘲笑,加剧了我想家的程度。家,心中最温暖的地方,在外的所有不爽在家都可以得到安慰。毕竟人总要离开安逸区,去挑战自己,让自己更强大,在更多地方获取新的舒适。哭泣,是那时表达想家的最简单的方式。总以为周围人也会用“哭泣”表达想家,然而并不是,和我一样第一次离开故乡去他乡的同学,每天嘻嘻哈哈,和新同学打闹成一片,令我羡慕又疑惑。现在想想,融入新环境,营造家的温馨,或许是更好地想家方式。
每次返校前,妈妈总会给我买很多吃的,水果、虾条、面包、牛奶······这些食品学校是有卖的,我依旧来者不拒,母亲大人塞到我行李箱的食品,我统统收下,导致我每每拖着行李到寝室都要休息半天才缓过气,大人看着我拖行李都“自叹不如”,他们心中暗想:“这孩子力气可真大”。在学校期间,每每吃着家里带来的食物,我那颗想家的心就得到舒缓,仿佛“吃”可以把我带回家里似得。
不知道在你心中,能够代表家的食物是什么。对于我来说,胡辣汤+油条是我回家必点食物。如今在外地,很少能见到卖胡辣汤的餐厅,即使有,也多是外地味道的胡辣汤,唤不起我的味蕾对熟悉味道的亲切感、喜悦感。在超市里看到袋装的胡辣汤料,拿在手中,第一反应是看产地,当发现是家乡生产的,嘴角总会不加掩饰地扬起。
想家时,给父母打电话反而会更想家,向他人倾述略显矫情,找角落哭泣显得幼稚。都不如“吃”来的实在,满足了想家的心,满足了自己的胃。如果不能摆脱,不如让想家在食物中变成一种享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