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伟老师三天的“次人格”工作坊结束了。去的时候自己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因为觉得自己那个当下很满足,没太大的问题。可以说纯粹是基于对老师的喜欢,决定去的。然而课程结束,再一次证明了,相遇不是偶然。
这次一开始我就没打算做个案,原以为是自己不需要,想着就把机会让给需要的人。渐渐地,随着一次次被选择作为他人的“次人格”代表,我从莫名,到了惊讶。因为我知道,我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虽然是他人的“次人格”,但同时也是我压抑下去的那部分。那些被压抑的“次人格”,我选择忽略的部分,就这样,通过了这种方式让,让我看见。
第二个个案中,我一开始真的很纳闷为什么自己会被打得“那么惨”。我的大脑思索着我小时候的经历,我没有那种自虐倾向啊,家庭也没有暴力啊。思索半天不得答案,于是放弃了。我转而去再次感受那个当下自己的反应和感受,那个“被打”的我,太不像我自己了。我自己的话只会忍泣吞声,不会那么倔强地还嘴。这一下就明白了,原来自己内在还是想反抗的。
但是第二天一早我还在思索这个个案,心仍然觉得还有些什么东西。我继续回顾,这次又往后面回顾了一些。猛然发现,自己在被打很久后,“爸爸”突然来保护我了。那个时候,一下子感觉安全了,心舒服了!回顾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是那么渴望爸爸的保护。爸爸走后那些压抑下去的悲伤,在那一刻,又如泉涌般冒了出来。
第三天的一些回答和个案,一直都在触动我最深处的东西。
比如说,那个因为小时候的性行为感到羞愧,以至于之后自己总得不到幸福的例子,那,也是我曾经有过的阴影。当老师把这个情况说出来的时候,我就好像在听自己的故事。但是因为自己已经不止一次去面对了,因为已经穿越了,所以再听到这样的情况,除了非常理解其中纠结和感受外,只剩下淡淡的笑了。就好像老师说的,当一个阴影穿越过去后,回头再看,“哎?什么嘛,原来就这样啊。”
当一切已经过去,再看时,真有种虚幻的感觉。
这次课程的三天里,我始终都没有举手提问或表达什么。其实,有好多次我都想说些什么,可真正决定说后,又不知道要怎么说。但有一个我却又什么都不想做。不想去支持那个想表达的我,也不想去指责那个什么都不想做的我。
我就在那里,安静地清楚地,看着这一切。静静地观察着自己,发现自己在逃避,想休息,想表现……
来来去去,其实就是那些曾经压抑下去的念头,当最后结束,老师要大家说说收获的时候,那时候觉得,能这样安静地看到自己,已经足够了。
课程最后,看到其他同学在和老师合影,于是乎,赶紧赶紧,满足下自己哈。老师做完一天的个案其实已经很累了,可是还是那么上照哎。有点小小的妒忌,hoho~
【温馨提示】
这篇文章,只是个开始。我在课程中和课后的收获,之后会陆续整理上来的。
20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