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经济学的一些课程,其中提到资源是稀缺的,比如时间,注意力。随着年龄的升高,也愈发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似乎有好多的想法想要去实现。可是行动起来没有那么的顺利。读了一些书籍,伴随着3个月来个人的体验,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对效能的理解。
有人对行为做了研究,发现要做一件事必须的具备三个条件:
B=MAT
行为(Behavior)=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触发因素(Trigger)
拿上篇聊的运动健身来说,健身需要健身的动机,健身的能力和健身的触发因素。同理,想要做任何事情,我们就要尽量达成上面的三个条件,才能把事情促成。
今天我主要想聊聊其中的能力,或者说效能。
我眼中的效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 理念:作战的总指挥或者说总的参照思想
目标管理:短、中、长期需要实现的目标
有的人对自己不是特别了解,比如几个月前的我,于是展开了各种探寻工作。发现了一个首先要找到目标,再达成目标的方法:
第一步:与制定做事目标的方法不同,可以找出自己想成为的人,分为努力1年能达到的人2个,努力3年能达到的人2个,努力10年能达到的人2个,努力1辈子都不一定能达到的人1个;
第二步:列出这7个人每个人身上最闪耀的技能3个,然后数一下出现频率最高的技能,top3就是你心目中认可,但是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我列完了之后发现,英语排在第一。
第三步:根据找出来的2-3个目标安排8000- 10000小时学习时间,同时制定相应的检测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会给出答案。时间管理:时间的使用和效率
目标制定完成后,如何有效地使用时间呢?24小时如何更好地利用?从开始给自己制定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大约3个版本的变化,下面就依次说说每个版本的不同。
第一个版本:根据推测的可利用时间,安排全天计划。
这个版本的好处是,锻炼自己的预测能力,缺点是发现30-40%的计划不能按照计划表实施。
第二个版本是:结合全天的精力高低,安排完成事务的优先级。比如把每天的时间,以睡眠为界,分割成了2个睡眠后的8小时。比如:晚上11点至第二天5点,为第一个为期6小时的睡眠时间;5点至13点为第一个8小时,5:00-7:30或8:00的2.5-3小时是头脑最清醒的时间,可以用于难度较大的学习或写作;然后是早餐及交通时间,9:00或9:30开始至12:00可以完成次级别的脑力工作比如解决工作上的事务、开会等;午饭后13:00-13:30,我会进行30-60分钟的午睡,最大的体验就是充电1小时,身体工作8小时。随后13:30或14:00开始至17:00清醒的3小时 也可以进行比较耗脑的工作,如上午没完成的工作或者进行主题阅读、碎片阅读等,17:00后进入到了身体的疲倦期,我指的是大脑的疲倦期,而体能不一定下降,所以我习惯在这个时间安排1-1.5小时的健身时间。回到家大约是19:00。这个时候回到家,不管是脑力还是体力,已经接近极限。离睡觉还有3-4小时的时间,可以安排与家人惬意的晚餐,陪宝宝玩耍、和爱人、家人聊天,最后梳理一下今天做的好或不好的方面,脑子里过一遍明天要做的事情,然后上床睡觉。
- 精力管理:健康+休息玩乐
- 情绪管理:个人的精神世界与外界的交流
- 工具管理:实用的工具
- 成就管理:定期复盘得到的成长进步路线图
以上几点如果完成的较好的话,应该才能保证个体在输入(学习)或输出(产出)方面保持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