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3月的开始,年味的矫情也逐步褪去,生活工作都快速走向正轨,是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一件事接着一件事,一个讨论会接着一个讨论会,一个报告接着一个报告忙忙碌碌滴开始奋斗。周国平的《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让紧张的工作节奏之外得到了舒缓和平衡。
安静的文字,平静的内心,与自己独处的时光总是妙不可言。我开始把目光从外界转移到自己,开始与自己对话,理解独处的魅力。我们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生活本应该热闹,需要社交、需要存在感,所以很少也不愿主动认真面对自己与自己独处的时间,甚至刻意回避。
曾经患有节日恐慌症
自高中开始就过起了集体生活,一起上课、一块自习,相约吃饭,逛街,出行,学生时代总是成群结伴而行。再往后就习惯了群居生活,刚开始工作后依然是有二宝三宝相伴着一起克服起床气,一起风里来雨里去,一起走过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去上班,空间上从来不给自己独处的机会。
以前工作的时候喜欢把自己弄的特别忙,阶段性任务没完成的时候特别期待结束时放空自己,可真正等到任务完成却变得无所适从和茫然,好像习惯了奔跑突然停下来发现百无聊赖。
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忙忙碌碌、热热闹闹,哪怕把自己折腾的够累都没事,一旦闲下来竟然有点恐慌。现在才知道这是精神的极度空虚和无聊,是害怕和自己独处的一种典型表现。
word天,我怎么会这么害怕面对自己,我拿什么去在热闹的尘世间去面对别人,参与到别人的生活里也只会是一种打扰和侵犯,自己的不充实绝对不能获得高质量的社交生活。
不知道是已经麻木,还是适应了身边的伙伴逐渐成为自己家庭单元核心而远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积累,内心的充盈,内心的声音开始变得强大,逐渐与节日的恐慌和面对孤独的惧怕开始抗衡,有时候会你强我弱,有时候会势均力敌,但我学会了坦然而真诚地面对自己。
也渐渐地学会了独处。
发现独处的魅力
“我想静静”这句带有自我调侃口吻的网红语言或多或少传递出人们对于独处的需求。独处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作为检验一个人灵魂深度的试金石。
1. 内在整合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无论是面对自己情绪的化解,还是为了更好的接纳自己,或者是需要摄取外界的资源、信息还是观念,都需要独处时进行反咀消化,进行整合变成自己特有的一部分。
2. 读书摄入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
平日里读的书五花八门,有些不一定有多高深和伟大,但无一例外都需要把自己从喧闹中抽离出来,与作者对话,或多或少汲取精神食粮,填塞空虚的灵魂,积淀成熟的想法,给自己独处增加筹码。
前阵子看到长沙一个叫作“止间”的书屋宣传片吸引着我,不光是风格的喜欢,门口的那具雕像让人反思,我们现代人头脑空空,双手特别想去抓住什么而又抓不住什么,而读书最大的意义便在此。
停下来,认真读书,放松心情,享受字里行间的舒适与惬意。
3. 高效工作
由于工作上的事情繁杂,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就是,时间被打的稀碎,要系统性、集中性思考会比较困难。
往往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专注的事情,重要的报告,需要头脑风暴的工作都是在加班或者独处的时候,一个人静下来,周围的世界变得安静,没有了干扰,思路开始变得清晰,大脑转速增加,工作特别有效率和成就感。
4. 消化输出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们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的消化世界。
人们总是一味的摄取,却不关心是否消化,是否肠胃不适,如果说独处具有消化功能,写作便是消化输出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高兴时的分享、出行的见闻、工作上的成就、心路历程的变化, 通过写作进行整合消化输出正向的内容。特别是对于负面的,需要调整的情绪,孤独中写作则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在写的过程中与自己深入对话,遵从内心去选择,在写作中分解不良情绪,进行自我疏导,甚至有拨云见日般的豁然开朗。以写作的方式呈现独处时消化的内容。
周国平坚守着每晚、每周末、每年年底的时光只属于自己,只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想写的文字,在沉思和独处中面对自己、享受人生。
我想我也可以每周抽出一点时间,看看书,写写文字,与自己对话,进行内在整合,与自己和平相处,接受、喜欢并享受与自己的独处的时间。
世界是多彩而又喧闹的,既要让生活热闹,也要学会创造并享受独处的时间,这或许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