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及精神科医生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的一部著作,对文艺青年而言,这是一本非常迷人的书籍,作者通过几十幅油画,以亲切自然的文笔,向读者们打开了一个宁静平和的“看画冥想”世界。
Méditer, jour après jour.
这是法语书名,中译《冥想》,台译《一日一冥想》更为贴切。
1. 主动感知,一种精神态度
一开始,作者抛出“因虚无而存在”的序章,这两个词无不令人联想到法兰西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我还不曾读过这部巨著,但就突然想起了儿时妈妈借给我的蔡志忠漫画《庄子说-自然的箫声》来,里面生动的描绘了很多“从‘无’生‘有’”的故事,庄子在几千年前就向我们讲述着类似的哲理:即使看起来“无用”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本书中,作者以上的开篇无非想强调:
- 关注当下
- 观察你的呼吸、思绪和情绪
- 集中注意力
- 只需感受当下的存在
比如书中提到的这幅画:
我的第一感受是: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风继续吹。
风吹过庄子的大自然、吹过圣约翰的《约翰福音》、吹过京都的鲤鱼旗、吹过张国荣的歌曲。不用管风从哪来到哪去,只需感受此刻的这幅画带给我的思绪。
再看这幅画的简介,是一个法国画家于1888年画的日本京都(搜索了下鲤鱼旗是为庆祝每年5月5日男孩节),此刻藏于波士顿美术馆,这背后又发生过多少故事呢?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
此刻,它存在,我感受到了它带给我的轻松和愉悦。
2. 睁大思想的眼睛来生活
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大都喜欢去陌生的环境旅行,比如体验前所未有的经历、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绝对是因为新鲜而有趣。同时,人们往往对自己日复一日生活的环境漠不关心,经常会觉得枯燥无味。
这里包含一些很浅显的生活哲理:
- 看普通之事
- 观察不可见之事
- 磨砺思想
- 理解并接纳现实
看这幅非常有代表性的画:
这幅画看起来很普通。的确如我猜测,不是文艺气质爆表的法兰西出品,而是经济务实的山姆大叔风格。
但我相信这幅画一定会触动我们每个普通人,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吗?我们生活在一个普通的环境、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可能还要夜以继日的工作,似乎毫无乐趣的可言,似乎其他人都过的比自己好。
可是,我们应该为自己叹息吗?绝不,这就是生活赐予我们的,无所谓好或者坏。
训练自己发现普通生活身后的乐趣和美,理解并接纳这样的现实——即是“睁大眼睛来生活”。
3. 穿越风暴,幸福必会出现
看清此刻者,
亦能看清久远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
—— 马可·奥勒留 《沉思录》
风暴意指“思想的牢笼”。
这个道理很简单,书中建议我们:
- 学会放松
- 即便受伤,也要前行
- 静待幸福
这一章节,我想跳出书内举例的画作,列一副我个人所喜欢的,一想到这幅画,我就会想起心底期待的幸福感。
这是洛可可时期法国画家让·安东尼·华多的名作,现藏于卢浮宫,虽然他更被人所知的作品是《丑角吉洛》,但这一幅充满“理想主义”的情调,比直白写在丑角脸上悲伤要让人愉悦。
看着这样的场面,至少可以心存希望,冲破眼前飘渺的云雾,也许画中人就能抵达希腊神话中爱情与诗神游乐的美丽岛屿——西苔岛,而现实中的我们,则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岛。
4. 敞开与觉醒,全意识生活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全意识”的生活,即时常沉静地体会当下的感受。全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冥想的形式,这种形式甚至能彻底地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平息我们的痛苦,超越我们的愉悦。
要达到这个境界,无疑要靠修炼。其实整部书都在讲如何修炼,每一幅画只是在帮助我们体会修炼的过程罢了。4个大章节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到最后一章结尾,作者用这幅画让我们来感受“全意识地飞翔”:
这是荷兰风景画家Jacob van Ruisdael于1670年绘制的,现藏于苏黎世美术馆。当我看到这幅画时,一下子就被天上翻滚的云勾走了魂:
此刻还有什么可以比眼前这幅美景更动人呢?我的肉身走过的那许多动人地方,不管城市、乡村、高原、深谷;还是我的思想跟随那先哲们扫过一行行文字、听过一个个音符、看过一篇篇画作;都像这云一样,欢腾、兴奋、甚至疯狂的起舞!此刻没有其他任何外物,我正在和它们一起飞翔!
Anyway,这本书值得细细品读。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