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真知
《逻辑集》
关于如何跟孩子谈平等
1. 在跟孩子谈平等之前,先蹲下来平视他(她)的眼睛。因为哪怕仅仅是因为身高的差异,就已经决定了俯视的视角——在这样的背景下,平等根本无从谈起。
2. 绝对的平等是很罕见的,它只存在于某些特殊的情境之中。例如在原始部落,部落成员一起捕猎,捕获的猎物被平均分配。因为物资极度匮乏,如果分配不公,就会引发冲突与格斗。
3. 除了极端情形之外,平等都不是也不应该是绝对的,对绝对平等的追求往往会导致更大的不公平。
4. 关于极端平等这个话题,可以跟孩子一起看《记忆传授人》这部小说(英文版叫《The Giver》)。看完之后就可以深刻地理解绝对平等的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5. 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不平等之所以存在的基础。例如要记住同一个英文单词,有的孩子只需要背三遍,有的孩子可能需要背十遍才能写对。
6. 一个基于平等原则的指令,应该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追求同一个目标。 “每个孩子都背十遍”只是看上去平等;而“每个孩子都要记住某个单词(至于需要背几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才是真正符合平等原则的。
7. 平等主要强调的是机会均等。就好像赛跑比赛,每个孩子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同一时间开始跑,这就叫机会均等。但只有第一个到达终点的人才能拿到金牌——如果每个参加者都能拿到金牌,比赛就失去了意义。
8. 在我们的四周,不平等也是普遍状况,改变世界,就应该从改变身边的每一件不平等的小事做起。
9. 赋予孩子在家庭事务中平等地参与讨论和决策的权利非常重要。例如暑假全家去哪里旅行,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召开家庭会议来讨论。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建议权,然后一人一票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当孩子在家庭事务中体会到了平等的滋味,他们以后就有可能更关注自己以及他人在社会中的平等权利。
10. 要让孩子知道,具备相当的能力,是享受平等权利的基础。在孩子小时候,家长跟孩子的关系很难达到真正平等的状态,因为家长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要比孩子强,经验要比孩子丰富。
11.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平等也是一个逐步赋权的过程。告诉孩子在他的每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人能力的提升,可以行使越来越多的平等权利。
12. 最后这一条,写给我们做父母的人。这一代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对新的网络技术更敏感,学习和适应的速度更快,这些都让他们有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具备能跟父母比肩的能力。而跟孩子们相比,父辈则很有可能沦落为“互联网的难民”。
读,到彼岸
1心理摆效应
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即如果此刻你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出现。
克服这种“心理摆效应”的方法:
要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人生不能总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永远是诗。人生有也有散,生活有乐也有苦。有些人由于希望永远生活在激情、浪漫、刺激等理想的境界之中,因而对缺乏上述因素的平凡生活状态总是心存排斥之意,他们的心境自然也就会因生活场景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人们应该学会体验各种生活状态的不同乐趣。既能在激荡人心的活动中体验着激情的热烈奔放,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唯有此,自己才能在生活场景中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消极的情绪。
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人在让自己快乐兴奋的生活时空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而当自己转入情绪的低谷时,要尽量避免不停地对比和回顾自己情绪高潮时的“激动画面”,隔绝有关刺激源,把注意力转入到一些能平和自己心境或振奋自己精神的事情和活动当中去。
2迟延满足效应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3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4易感效应
由于先前的学习已经改变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当再一次遇到这个学习材料时,他就会更容易觉察材料中所包含的潜在意义。这种现象称为易感效应。
它常被同化理论用来解释早复习对新知识的学习与保持的影响。同化理论认为,当新获得的意义还比较清晰和完整地保持在认识结构中时,再一次接触这个已学过的材料,已经获得的认识内容会使学习者产生这种易感效应。因此,较早地进行复习,学习者易于觉察更精细的意义和微小差别。
5异性效应
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6优势效应
一个人只能从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弱点中成功。
7邮票效应
与人的某种具体事物、活动和情景相联系的课题,推论出来的准确性就会大为提高。
8月曜效应
由于星期日的休息,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学习秩序,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这种效应在每天的早上和下午第一节课中也常会出现,在假期过后的开学那段时间也甚为显著。按理休息之后应该精神倍加,效率提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而是按照月曜效应规律发生。有人把它也称为月曜病。
9乐队花车效应
人类经常会有一种倾向,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就是所谓的“乐队花车效应”。为了不让自己在社会中孤立,所以社会个体常常不经思考就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选择,而这种乐队花车效应,就是乐队花车谬误及乐队花车宣传法的基础。
在选举当中经常可以看乐队花车效应,例如许多选民喜欢将票投给他自己认为(或媒体宣称)比较容易获胜的候选人或政党,而非自己喜欢的,借此提高自己与赢家站在同一边的机会,在台湾这种效应又被称为“西瓜偎大边”。
乐队花车谬误: 从乐队花车效应衍生出乐队花车谬误,又常称为“诉诸大众的谬误”或“从众谬误”,也就是将许多人或所有人所相信的事情视为真实,例如“大家都这么说,一定不会错”!但许多事实证明,多数或所有人相信的事情,在当下或经过时间的演进,并不一定是对的事情。
10约翰逊效应
如果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即使平时表现再良好,在竞技场上也会失败。
11酝酿效应
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往往会由于某种机遇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
12晕轮效应
亦称光环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由于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某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等等。所以,晕轮效应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13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心理学家们将人际交往中的这种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14紫格尼克效应
一笔画个圆圈,在交接处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头再瞧一下这个圆吧,此刻你脑子里必定会闪现出要填补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因为你总有一种出于未完成感的心态,竭力寻求终结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这就叫“心理张力”。研究还指出,任何人都企图满足自己的需要,完成动作。其中既有先天的需要(饥、渴等),也有半需要(迫切的趋向)。在勒温看来,个人能动性的源泉是多元的,形形色色的。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如果中断了满足需要的过程或解决某项任务的进程而产生了张力系统,就可以使一个人采取达到目标的行动。勒温认为,没有完成的任务使得没有解决的张力系统永远存在,当任务完成之后,与之并存的张力系统也将随之消失。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
15自我参照效应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16自我选择效应
一旦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
行,过一生
1.端午假期第一天,心情甚好。
2.磨蹭着,一直到中午,一顿猫迹料理,打发中午饭。
3.要去西西弗,来福士的人山人海,欢乐海岸的书店人少,就此坐下。
4.她问我,妈妈小时候有没有喜欢的人。我咯噔一下,说有,都是成绩好的男生。她说,她也有喜欢的男生,成绩好。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5.她显得很高兴,或许,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她犹豫过很多次。现在终于得到答案,没有预想的质疑,所以高兴。
6.很庆幸,她还愿意和我分享她的小秘密。只是,我该怎么引导她?
7.一个下午,在疯狂的语文复习中掩饰我的慌张。
8.晚上九点多,从西西弗出来,她很愿意和我坐地铁回家。
9.计划明天的复习,她有点小抵触。
10.焦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