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德威尔-《异类》:“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换句话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曾经和我的一位UI朋友聊天,我们都被找工作和找工作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折磨。我们的聊天中,谈到最多、也得到双方最大认同的就是“要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行业”。
我前阵子也看了些书,猛然间发现如果我要把产品这一行干好,着眼手中的任务是没办法眼观全局的。哪怕你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功能,关注行业背景和前景也会对你领悟功能背后的动因有莫大帮助。
所以,我开始寻找如何了解一个行业的方法(或许对于我懂得这个道理有点晚,但还好现在的我,懂得)。偶然一次搜索行业词条的结果中,一篇文章的作者提到了“一万小时定律”。作者认为:即便某个人很聪明,但依旧要度过一个时间期限去了解行业,小到3年,大到5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抛出一个名词:生命周期。产品有生命周期,行业也是有兴衰起伏。光靠书本、人脉知识的积累,所看到的影响面还是会偏面的。最好的做法是加入或者跟踪某个行业,跟随行业的生命周期一同成长和理解。你可以看到某行业/某产品在一段时期的演变:你不仅可以了解已发生的历史信息,你还可以处在当下和未来交接的时间点上去体会行业的跃迁。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体验过程。而书本只有过去时,人脉是别人的体验和总结。而当你在书本、人脉之上,又经历时间周期之后,此时,行业才会渐渐的在你的意识中形成框架。
所以,“一万小时定律”是必要的。
当然咯,这并不意味着你要耗尽恰好一万个小时才可以达到某种境界。通俗来讲,一万小时说的是你要深入你所热爱和从事的环境或集体中,并且能够坚持地观察、理解、总结。对于行业的理解,从不会是简单的去某公司干一两年,或者去下载报告等着别人的结论而再下结论。
如果你是一个3年内的产品经理,你需要尽可能地快速了解基础产品技能,并且够熟练掌握;如果你是一个5年的产品经理,你需要对行业有基础的心智框架,你的眼中不完全是上级的任务,你会观察这个任务背后的动因,以及任务带来的社会效应,不仅如此,五年的产品经理更要学会要培养成本利益模型,要懂得自己的存在对于公司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5年的产品经理之所以存在于公司,不是因为他做过牛逼的项目,也不是因为他学历好、经验久。他的优秀体现在,能将自己的基础技能和行业洞察转化成帮助公司抓住获利机会的能力,这是他存在的真正意义。
疫情期间,我所在的业务被迫停滞,我开始迷茫。也正是那段时间的迷茫,我开始懂得:当我不能为公司抓住获利机会时,我会逐渐被公司淘汰,同理,我也不会被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青睐。
疫情让我看清了工作本质,而且坚定了我做产品的决心,更是要把产品工作当产品职业。
我正在迈向5年以上的职业时间路线,如果说5年的产品经理是抓住为公司产生获利的机会,那么5年以上的产品经理应该逐渐具备为公司寻找到获利机会的能力,不论是通过自身的资源找寻还是通过对某一个方向果断的决策。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在疫情期间有过迷茫,或许你可以看看你所处的阶段是什么:
掌握技能的阶段
深入了解行业,帮助他人(它)抓住获利机会的阶段
增强行业嗅觉,帮助他人(它)找到获利机会的阶段
另外,在文章开头与我聊天的那位UI朋友也分享我一篇让她很感动的文章(我放在最后),虽然文章主题和产品经理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我认为文中所涉及的“优秀特征”,是普适的。
献给看到此处的朋友:你。
推荐大家这个文章:阿里腾讯大厂的优秀设计师,都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