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吃完午饭,听完明十三陵的故事,我们乘车前往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与圆明园毗陵,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最初名为清漪园,系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宪皇后而建。早在宋·金以前,颐和园所在之处便有瓮山,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湖、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水力学家郭守敬在此开凿引水,注入西湖,使其成了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朱佑橖的乳母佐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自此之后,瓮山周围园林逐渐增多。明正德年间(1491-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家园林。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以治理京西水系为由,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边开挖高水湖、养水湖,以此作蓄水库,保证宫廷用水和周围农田灌溉。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命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积的荒山改名为“万寿山”,建成的园林命名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后改称“颐和园”。因此,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基址为基本格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并广泛吸取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建造,形成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主体,融亭、台、楼、榭、阁、廊、舫、街、戏台等建筑为一体,呈现前行政、中生活、后游赏的格局。
颐和园的正门位于园林东边,名“东宫门”,面阔五间,五扇大门,三明两暗。中门为御路门,供太后和皇帝进出,两侧供王公大臣出入。门楼为单檐歇山顶,上覆灰色筒瓦,正前六根红色大圆木柱,门檐下悬“颐和园”三字的九龙鎏金匾额,字迹浑厚,苍劲有力,是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进入园林,穿过仁寿门,即是园中的行政办公之所——仁寿殿。仁寿殿在清漪园时期名勤政殿。光绪十年重建后,改为现名,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时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宾的地方,是颐和园内行政区的核心建筑。大殿坐西向东,灰筒瓦顶,四周回廊。从园门到仁寿殿,作为园中太后和皇帝理政之地,为何建筑等级如此之低,让人不解其意。仁寿殿的建筑和格局不是很能引起我的兴趣,倒是殿前的铜兽很引人注目。位于大殿门前广场正中的铜筑异兽吸引了很多游客围观。异兽龙头、鹿角、狮尾、牛蹄、遍体鳞甲,有人说是是传说中的祥瑞神兽麒麟,又有人说是獬豸,但我觉得更像是獬豸。异兽前爪撑起,端坐在巨大的圆形须弥座上,目瞪前方,威严凶猛。据说异兽为乾隆年间铸造,额顶部有“大清乾隆年制”款识。因为游客较多,异兽又高,我没能看清其额上的字迹。传说异兽其实有一对,原本并不是放在颐和园内,而是陈放于圆明园二宫门门前。二宫门,又称出入贤良门,放置祥瑞异兽,其寓意不明而寓。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两只铜筑异兽均遭损毁。1937年才将这对异兽其中一只毁坏较轻的重新配上头、角和两条前腿,连同石座移到仁寿殿前的广场上陈设,如果细心观察还能发现异兽两条前腿上的焊接痕迹。
走进仁寿殿,殿前台阶下面一排陈设四尊铜铸焚香炉,台阶上由外而内依次陈设铜缸、铜龙、铜凤各一对。铜缸顾名思义是用来储水灭火。铜龙、铜凤则是皇权的象征,又有“龙凤呈祥”之意,而仁寿殿前的铜铸龙、凤与别处不同。在中国古代,龙象征皇帝,坐天下、位居中,凤代表皇后,理后宫,靠边站。慈禧垂帘听政后,以显示她凌驾于帝王之上的至高地位和权威,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昂首挺胸立中间,龙则附身低躯在两边。细心的人还会发现,一般龙的雕塑均为前爪内收,寓意掌握权力,而仁寿殿前的铜龙前爪外放,意为放权。可见当时慈禧权力之大、人之专横,已是大清的实际掌权者,光绪只能是她任意摆弄的傀儡。
因为我们游颐和园的时间较紧,所以在仁寿殿前只是走马观花,未能去细赏细品细究,也未能了解关于它更多的故事,便随着人群继续往园内走去。穿过曲折游廊、弯道,路边的一口水井吸引游人纷纷向前。井旁边的石壁上刻“延年井”三字。据史料记载,延年井开凿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帝后茶膳的专用水源。据说慈禧太后食后活了七十多岁,故名“延年井”,其实经鉴定是井内含有矿物质,确实也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听导游介绍,此井自清朝灭亡之后,废弃多年不用,现在看到的是1984年按原样修复的,石壁上的“延年井”三字也是后来刻上去的。我觉得没太多的意义,所以看过也就继续往前走了。
来到一处叫“宜芸馆”建筑的后面,有一颗古树油松,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用各种支架支撑,保着它不倒,因树冠形似凤尾,故称“凤尾树”。据说颐和园初建时,这棵古树完好,树皮似龙鳞,树干盘龙绕树直至苍穹。慈禧太后看后大为不悦,命人将其砍掉。就在此时,电闪雷鸣,雷击树冠,古松上部折断,剩余的树枝树干形似一只飞天的凤凰,形成凤在上龙在下的奇景。慈禧看后大悦,所以树才能保存至今。又一说法是,太监李莲英命人将形似龙形的树冠上半部分砍掉,把形似凤尾的部分保留。第二天一早他便向慈禧太后禀报,天公作美,雷将龙头劈掉了,实乃天意!由此可见,慈禧当年对权力把控欲之强,容不得半点对她权威的挑战。
走过行政区,往后便是生活区,穿过曲折的小路,从巷道里出来,眼前一片开阔平地的北端是华丽的大殿,正门的额上悬“乐寿堂”三字牌匾。殿后高耸的山上建有佛殿佛塔,想必就是万寿山。前面开阔的湖面应该就是昆明湖。乐寿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真是居住的绝佳之地。
乐寿堂为乾隆为其母亲孝圣宪皇后六十岁生日建造清漪园时所建,最初为孝圣宪皇后居住。堂为单檐卷棚歇山顶,亦为红柱红门窗,灰筒瓦顶,面阔五间,正中门额嵌“乐寿堂”金字匾额,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堂前置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各一对,取意“六和太平”,底座标号均为光绪年间制造。据说,乐寿堂原为两层,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因经费不足改为单檐,作为慈禧在颐和园内的寝宫,即如今的样式。堂内摆设均按宫廷原样陈列,中间为起居室,西间为寝宫,东间为更衣室。院内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花卉,寓意“玉堂富贵”。相传其中还有一株为乾隆从江南移植而来,是真是假当然我也无心去追究。
离开乐寿堂,我们继续往前,路过玉华殿,抬头仰望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蔚为壮观,但家中岳母是信奉基督的,所以我们没有上山进佛堂。再往前走,湖边有一段长廊,红柱红阁,精美灵秀,曲折多变,两侧对称点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资料显示,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548根柱子,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廊。廊檐下彩绘密集,每根梁柱上都绘有彩画,据说共有14000多幅,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绚丽迷人。彩画内容多为山水、花鸟,也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情节故事,既反应了乾隆对江南美景的喜好,又浓缩了中华数千年的文化。进时因为廊内游客太多,我走廊外观赏。出园廊内人少,我走廊内细细品裳。画中美景、人物、故事,构图生动,形态逼真、韵味无穷,引人入胜。
走到长廊尽头,便是游船码头。游客乘船便可赏湖中美景,观亭台楼榭。游船分为两种,一种为大船,可做20人左右,一种为小船,仅容4人乘坐。大船人多,票价也贵,人少者,选小船者居多。其中和我们同团的一对浙江母女想和我们拼船。其实我是不想乘船游玩,因为我更倾向与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而不是流连于这里的湖光山色,但碍于浙江母女的盛情,妻子也对乘坐游船兴致很高,我便也就没有推辞。可惜不巧,小船已经全部出码头,短时间回来者无,大船大家也都不愿乘坐,所以只得等待。期间有一位外国小伙带着父亲也前来询问购票,女售票员对其是爱理不理,一脸不耐烦的表情。外国小伙的汉语看上去不是很好,面对售票员的叽里呱啦的京腔,一脸的茫然。妻子见此情形,便主动上前向外国朋友解释,告诉他暂时没有小船票可买。妻子的举动展示了中国人的友好热情,但售票员的态度再一次加深了我对京城人的不好之感。
眼看就要到游船售票截止时间,但仍然没有任何一只小船回岸,我们只得放弃乘船的打算。此时距离颐和园关门也仅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往回走,因为院内还有我最想去的地方没去,就是戊戌变法后光绪被囚禁的玉澜堂。
回程的途中,我们经过乐寿堂前的“水木亲自殿”。为了参观殿内的电话陈展,我便稍作驻足。清时,水木亲自殿为乐寿堂的宫门,面阔五间,覆灰筒瓦,单檐卷棚歇山顶,前后穿堂。殿内陈展清朝时期的各式电话,以及中国第一条皇家电话线的迁建和当时电话局的工作场景。穿过穿堂,亲自殿前便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门前湖边设一座青石雕栏码头,是慈禧从水路进入颐和园上下船的地方。殿门前竖有一两丈多高,顶部半圆形的灯架,上悬汽灯,名“探海神灯”,供慈禧夜间游昆明湖之用。
慈禧晚年常住颐和园,成了她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和会见外宾的地方,是清朝真正的权力中心。主管洋务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外务部,并在颐和园墙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外务部公所。为了请示汇报方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自东城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至颐和园架设了专用电话线。戊戌变法后,光绪皇帝被长期软禁在西海(中南海)瀛台。慈禧为了及时了解光绪的动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自西海瀛台来薰风门东西殿至水木亲自殿,接通电话专线,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线。1908年11月,随着光绪、慈禧相继撒手人寰,这条电话线也完成了它短暂的使命。
参观完水木亲自殿的电话陈展,我便直奔光绪皇帝被幽禁的玉澜堂。玉澜堂位于仁寿殿后方,是一座三合院式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两边接游廊。东、西配殿为霞芬室和藕香榭。玉澜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最初是乾隆的书房。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作为光绪皇帝在园内的寝宫。没想到的是光绪皇帝的重建,却为自己修筑了囚牢,戊戌变法失败后便成了幽禁他的地方。
玉澜堂原是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主殿和东西配殿均有后门。东配殿霞芬室后门可到仁寿殿,西配殿藕香榭后门直达湖畔码头,正殿玉澜堂后门则正对隆裕皇后的寝宫——宜芸馆。如今走进玉澜堂的院内,东、西配殿大门均被石墙封闭,仅有正殿可通。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便命人将院落各殿的门窗封闭,作为幽禁光绪皇帝的地方。
玉澜堂的生活其实是光绪皇帝一生的缩影。从三岁登基到三十七岁逝世,他的一生都在慈禧权威的幽禁中度过。光绪皇帝,原名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年号光绪,醇亲王奕譞之子,其母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的亲妹妹。同治十三年(1874年),载湉三岁时,同治皇帝去世。同治膝下无子,也无兄弟。就在同治去世两个小时,清室王亲为皇帝立嗣召开会议并发生争执。最终慈禧为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就是自己亲妹妹的亲生子,过继给咸丰皇帝,登基为帝。年仅三岁的载湉就这样被选定继承皇位,开始他被掌握幽禁的一生。
光绪登基后,由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因慈安太后住居在东六宫的钟翠宫,俗称“东太后”;慈禧住所在西六宫的长春宫,俗称“西太后”。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逝世,慈禧一人把持朝政。光绪十二年(1886年),载湉虚龄16岁,已到亲政年纪,但慈禧早有预谋,在光绪亲政后,她仍然能够操纵清廷大权。在慈禧的阻挠下,反反复复一年多,直至光绪十六年(1887年)正月,载湉才开始亲政,其实更是慈禧为以后长期控制皇帝把持朝政铺平了道路。
说起光绪的一生,这就不得不说道光绪立后选妃的故事和与隆裕皇后的悲剧婚姻。按照清王朝选妃的规矩,入宫的秀女们要先经历海选,最后站到皇帝面前,由皇帝确定后妃人选。当时入围的的有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和户部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这时慈禧为了试探光绪,坚持让他自己选。天真的光绪拿着如意径直向容貌姣好的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走去。此时一旁的慈禧大为光火,大声喝止了光绪,示意他把如意交给自己的侄女静芬,即后来的隆裕皇后。同时为了不让德馨的女儿和自己的侄女争宠,慈禧连忙安排手下把荷包交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既后来的瑾妃和珍妃。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十七日,慈禧颁布懿旨,昭示天下光绪皇帝将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举行大婚。就在光绪皇帝大婚前,紫禁城内突起大火,焚毁了太和门。根据清廷的习俗,皇帝大婚,皇后必须要经太和门入宫,但太和门已经烧毁,短时间内又难以修复,慈禧便下令让人搭建一座假的太和门。经过日夜不停的施工,皇帝大婚之日,竟然真的搭建起了一座像真的一样的彩糊太和门。隆裕皇后的从太和门入宫的同时,两位嫔妃也从后门神武门进宫,也造成了此后隆裕皇后一生守活寡,珍妃被投井惨死的悲剧。
光绪亲政之后,想方设法摆脱慈禧的控制,尤其是娶了隆裕皇后之后,他反抗的欲望更加强烈。帝国主义入侵,更让光绪皇帝有求变图强的决心。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折奏事,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变法暴露后,光绪皇帝恍惚不安,于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九月十六日召见把有兵权的袁世凯,令其助其新政。不料袁世凯却阳奉阴违,转而告密。五天之后,慈禧发布“上谕”,称皇帝有病,她再次“训政”,维新变法宣告失败。因从发动到失败,维新变法前后仅存在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又因发生在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参与变法的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有为等人逃亡海外,光绪皇帝从此被软禁在瀛台。慈禧每年住颐和园时都把光绪带到园中,并将他幽禁在玉澜堂。为了防止光绪皇帝逃走,玉澜堂东、西、北三面门窗都砌墙堵死,仅留正南面通道由慈禧的亲信太监日夜把守。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十四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次日慈禧带着光绪逃亡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才返回北京。光绪返京后不在被囚禁,而是常常临朝,但仍在慈禧的严加控制之下,形同木偶。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同年十一月十四日酉时二刻三分,光绪在郁郁寡欢中身故,终年三十七岁。
如今走进玉澜堂,仍能想象光绪皇帝被压制囚禁的一生,几百平米见方的院落就是他生命的缩影。霞芬室和藕香榭门内残留的墙壁,就是这一段过往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