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前会长鼎力推荐,影响三代妈妈的育儿圣经,畅销美国50年,关于自律、性教育、亲子关系的专业解析。
简言
了解0~6岁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变化
放下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解决孩子的焦虑、排便、自律等问题;
这本书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机会去理解孩子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正文
这本书把童年早期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将每个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每部分先用一两章介绍孩子的人格发展状况,接着再探讨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重点在于,作者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去解释了孩子的行为,让教养孩子更有根本上的指导性,加深印象;并告诉我们:讨论管教孩子的原则和方法,不能脱离孩子具体的发展阶段。
从新生开始,孩子会经历以自己为中心到逐渐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会认清独立的自我,并在满足自己这个“本我”和客观世界要求的“我”的斗争之间,慢慢形成他的人格。孩子的焦虑不可避免,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会起到无法替代的引导作用——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缓解压力和减轻恐惧的强大力量来源,还是他们行为规则的制定者。这就要求父母做到既温暖但又不能缺乏权威,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张弛有度地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本书巧妙地将刚出生的小婴儿比喻成魔法师,他们就像拥有魔法一样驱使着父母去满足他们的一切需要;并用针对性的实例探讨了对应阶段的养育问题。
第一个阶段(~18个月)
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尚未有自律意识,因此他哭了应该适时抱抱,并施行按需喂养。母亲陪伴在侧当然最好,但也可以让6个月以上的婴儿忍受一些范围内的分离焦虑,这有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此外,借着婴儿旺盛的好奇心,应该多让他们主动摆弄各种东西,以便其更好地探索世界。对于18个月左右的婴儿(主要看是否有延迟排便冲动能力),可以开始他们的排便训练,注意循序渐进,时常鼓励、提醒、称赞婴儿,不要操之过急。
第二个阶段(18个月~3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非常重视来自父母的爱、赞同或者否定,这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行为。由于此时幼儿所做的事情还建立在“为了获得父母的赞同,牺牲自己的快乐”的基础上,这需要我们花费很多时间对同一类事情进行多次的重复。在我们对孩子说不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这个方法,减轻他们的抵触情绪和焦虑感。同时,语言带来了更高级的文明,让幼儿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活动,这就表示我们可以开始教孩子不要只是释放攻击情绪,而是要逐渐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来处理冲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坚决不能使用暴力,否则所有的教导都将被拒之门外。
第三个阶段(3岁~6岁)
是非观的培养:我们所推崇的人类的品质,比如同情、认同、超越自我的爱等,都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结果。因为做错事而产生的内疚感对于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必不可少,内疚是孩子内心的一种“警报信号”。而打孩子是一种恶性循环,不仅孩子从中学不到什么,那些极端的孩子还会想办法激怒父母,用一顿打来将内心的内疚感一笔勾销。这种犯错和惩罚的循环便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而最为有效的惩罚,是那些让孩子看到不良行为的后果并从中吸取教训的惩罚;而对于与孩子感情很好的父母来说,只要表达出对他们行为深深的担忧和失望就够了,且不需要直接表达出道德焦虑。孩子有表达自己痛苦和愤怒的权利,不要阻断他们的感受,并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表达愤怒。
性教育: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对“性”有初级的疑问,父母可以先考虑一下孩子的理论,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做逐步的引导和纠正。父母需要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他们好奇是很正常的,可以问父母所有他们想问的问题,父母会给他们解答。在应对孩子这个阶段的俄狄浦斯情结时,要让孩子认识到父母有自己的私生活,这是一种将孩子排除在外的特殊的爱。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在一定限度内表达俄狄浦斯情结,一般来说,它引发的冲突都能得到解决,甚至被忘掉。在女孩的女性特质发展中,母亲是核心人物;而那些积极参与养育儿子的父亲则为他们儿子树立了男性特质的榜样。
总结
尽管儿童的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他们持续发展获得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教化是一个双向认同的过程。我理解这本书对幼儿的教育和培养主旋律与《游戏力》相符合。首先,需要父母与孩子有很好的感情,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且书中提到的“假装游戏”、“消失和重现游戏“等也和《游戏力》里面的”游戏能反应孩子内心“说法不谋而合。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解释了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规律,为父母的分阶段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启发;同时,逻辑清晰,通俗易懂。是一本值得在操作过程中参考的育儿读物。
写在后面的话
以前,我常觉得只要自己能做到客观和深明大义,那些育儿书没啥好看的,我自己就能很好地琢磨好孩子然后影响他。什么叫做无知者无畏,各种打脸。事实证明,我偶尔看到的那些育儿知识,是某些公号或媒体发出来的冗文(现下我已经关注了真的我自己觉得有有价值的内容的公众号),让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孩子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格发展状况,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脱离这种阶段。以为自己掌握了核心,其实只是拿着一片树叶,没有知识的储备,永远达不到系统的架构应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也要警惕如何能通过筛选,让自己尽量吸取一些有质量的知识,更好地指导生活。摆脱想当然的简单头脑思考,对知识永远保有敬畏之心,才是我真正应该持有的态度。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