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除了傻里傻气和用不完的精力,便是可以大把大把浪费的时间。
年轻时有时间没钱,年老时有钱没时间,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第二大的悲哀是,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没钱。
小学某一年的暑假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可以换到金钱:每天我骑着单车到几公里外的三姨家开的大排档做几个小时的小工,日薪两元。每天虽然很辛苦,但无论风吹日晒雨淋我都从不缺席,因为每次数钱都让我内心感到十分满足。在第33天的时候,我在空地上和哥哥踢足球把手扭伤了,妈妈把我送到一个跌打老师傅那。回来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她给老师傅包了一个红包,里边有66块钱——从我的工钱里扣。那一刻我的世界突然就崩塌了,瞬间明白原来打工33天,破产只需2小时。
第二次是在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我毫无畏惧地走进了一家培训机构的办公室,找到负责人大声表明我想要在这里兼职。过了几分钟,我就美滋滋的得到了一份派传单的工作。我很努力的在天桥上给过往的行人派传单,烈日当空,汗流浃背,我依旧动力十足。干了还没一个月的时候,我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很严重,没法继续派传单。后来我拿着结算的几百块钱工钱站在天桥上开始怀疑人生,我妈安慰我这不是我所能控制的。该庆幸的是,这一次我的劳动成果总算没打了水漂。
在大学里变成在虚拟世界里给人打工。游戏里有钱没时间的成年人玩家愿意用钱换强力装备,而没钱有大把时间的大学生则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打装备卖给他们换钱。有时辛辛苦苦耗费几天几夜的时间打出来的装备卖出去折算成人民币其实也不过才几块钱而已。但奇怪的是依然觉得很值,感觉就跟白捡了钱一样,选择性的忽略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毕业后进入职场,经济虽然是独立了,但在很多事情上仍然还是会无意识的将天平倾向金钱一边。比如网上购物时会花时间“货比三家”,还会被商家牵着鼻子到处找“优惠券”,结果当然通常是“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需要到什么资源会习惯性的在网上搜寻所谓的“免费“”破解“版,还沾沾自喜掌握了先进的搜寻技巧和省下不少时间,却怎么也学不会将搜寻时间换算成金钱再跟正版资源的价值进行比较;舍不得用更加快捷方便的交通方式,总是宁愿绕圈转乘各种倒腾,省下几个钱,缺浪费了大把时间。
后来终于在某一个瞬间明白了“付费就是捡便宜”的道理,在衡量时间与金钱价值时天平终于不再一味地向金钱一边倾斜。现在回过头看才知道以前一直就是穷人思维。在缺乏金钱的时候,一旦得知了时间可以换来金钱,偏偏时间对世间每一个人都很公平,而穷人的时间很多,所以穷人很愿意用大把的“无用”时间换取少量金钱,本质上对于他们来说是用大量换取稀有,这还很符合市场规律。
当经济未独立前用时间换金钱是可以被允许的,因为那些时间有极大可能也会在看电视和玩耍中浪费掉,而且还能获得一份难得的人生经验。但当经济独立后,还在被这种思维的惯性操纵着,就是极为危险的事了。
这种思维还表现在不愿意为凝结在优质产品里的时间买单上。在选择某一样商品或服务时,省钱的观念总是会不自觉占了上风,进而选择了次之的商品或服务,最终却还是要为价值差距投入更多的时间或金钱来弥补。
站在反面的是以满足虚荣心为唯一目的的畸形消费观。在还不能把时间卖出优质的价格前,热衷于追赶潮流,沾染奢侈品,还美其名“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理由”,就是一种病态。
综上所述,对于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在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上有以下几点建议:
1. 时间就是金钱,但请别贱卖自己的时间。
2. 学会辨别什么情况下时间的价值高于金钱。
3. “货比三家”时,将耗费的时间换算成自己单位时间所能赚到的钱,再跟省下的钱进行对比。
4. 找免费、盗版的资源时,不妨也将辨别真假资源和付费省下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对比一番。
5. 懂得区分优质商品和奢侈品:优质商品能帮我们节省更多的时间精力,而奢侈品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已。
6. 当无所事事想要“杀”时间时,如果找不到有意义的事做,我的建议是那就找本书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