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小夫
5、关于叙述人称“你”“我”“他”
叙事人称在很多教科书里讲过,这里再谈谈我的看法。
在第一视界,“你”“我”“他”是交流的主体,语言是你我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对话主要在“你”“我”之间产生,“他”是第三者。“你”“我”在对话时可以传递“他”的信息。“你”“我”“他”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当“我”和“他”进行对话的时候,“他”完成了人称的转换变成了“你”,而先前的“你”转换成了“他”。在第一视界,“你”“我”完成的是一种线性交流,“你”“我”“他”完成的是三角交流:
此时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一种平面传递。当这些信息被记录或者被拍摄下来凝结在媒介上之后,信息就完成了一种转换,即必须通过受众(观众或读者)头脑的再加工完成信息的转换。记录信息的媒介称为“载体”或“媒体”,所谓文化就是通过“载体”或“媒体”保存下来的。
这时,“你”“我”“他”和“媒体”或“载体”之间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空间。“我”“你”“他”的交流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间隔中被储存了下来,在“现在”或“将来”的某个时间间隔依然可以再现。真实地记录过去某个时间间隔发生的重要的对话和事件被称为历史。
那么对过去某个时段发生的对话或事件加以组合并且虚构,并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使之凝结在一定的媒介之上,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文本。这些文本用约定的名称叫“文学文本”,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和文学评论。
诗歌和文学评论一般不涉及到人称的转换,叙事诗除外。“你”“我”他”人称转换通常在小说里比较普遍,在舞台剧中偶尔涉及。特别是在小说里,人称的应用特别重要,这关系到作者的视角。“我”即第一人称,特别适用于对第二视界的描写,受众看起来真实可信。我想怎么样怎么样?我看到了什么?这是我亲眼所见,不容质疑。“我”善于倾述,“我”可以对“你”讲述“他”的故事。所以,在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应用较多,例如:《我是猫》《我的名字叫虹》《双城记》等等。
“你”是第二人称,在小说里用得较少。“你”是一个未知视角,只能记述你说了什么,你已经做了什么。至于你想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你为什么这么做,则全凭叙事者的主观臆断。所以第二人称很少采用。作为一种虚构的真实,“你”在文本中只是一个受众,一个祈使句。
“他”,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对于作者来说,“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作者都可以知道,不知道的可以通过“你”而获得。在第一视界,“他”无论多么隐蔽,都可以通过无数个“你”把“他”找出来,虽然有些没有把握,但都可以通过你来求证。
第三人称被大多数写作者采用,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在文学作品中,“你”“我”“他”只是一个叙事工具,一个超链接。通过这个工具,将许多分离的事件联成一体,从而完成虚构的转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