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两年前,第一次看《无条件养育》这本书,真的是感觉如获至宝。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这类理念,但作者有理有据、客观辩证、发人深省的论述,直击心灵,让人不得不信服。
也许是我心中原本就埋有一颗无条件养育的火种,只是一直不曾被点亮,我自己也无法描述,又因为充斥在头脑中的各种声音而对自己的本心不够确定,直到遇见《无条件养育》,一切都变得清晰和确定了,这就是我要选择的养育方式。
什么是无条件养育
虽然书名是《无条件养育》,但其中一半的篇幅都在阐述有条件养育。因为只有对有条件养育的各种弊端有了充分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无条件养育。
进行有条件养育,即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简单来说就是孩子你得满足我爱你的条件,即你的行为要满足我的要求,否则我不爱你。而无条件的爱,只单单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因为你这个人本身,我就爱你,不需要你做到什么事情,满足什么条件。有条件的爱取决于孩子做了什么,无条件的爱取决于孩子是谁。
说到这里,可能大部分家长会觉得,那我对孩子就是无条件的爱啊,他是我孩子我自然就爱他呀!我对他各种要求各种标准,那都是为他好,都是因为我爱他呀。而且即使他最终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在内心里也还是爱他的呀,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然而,这只是父母的发心。无条件的爱和无条件养育的定义标准,并不在于父母的发心,而在于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在于孩子的感受,在于孩子这一方的体验和影响。
从这个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家长给予孩子的都是有条件的爱,对孩子实施的都是有条件养育。
即使你内心一直认为自己爱孩子,但如果你的言行,你和孩子的互动方式,你的养育哲学,传输给孩子的信息却是,他必须听话乖顺、行为规矩,礼让谦逊、成绩优异等才能争取到父母的爱,那孩子实际感受到的就是有条件的爱。
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果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那还得了,他哪还会知道好好表现,哪还会知道上进,不无法无天才怪吧。
父母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一方面出于对人性的误解,一方面来自历代有条件养育环境下导致的心理异化。一个不曾经历过无条件养育的人,的确很难给出无条件的爱,也很难想象无条件养育下孩子的真实状态。
有条件养育怎么做
书中阐述了父母实施有条件养育的几种主要手段,爱的暂停、奖励、正面强化、过度管制、惩罚、逼向成功,从广义范围来讲,都可以归类到奖励和惩罚的范畴,其目的就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操控,以使其符合父母的期待。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还好,基本上不太使用这些手段,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无意识地在使用,因为真正主导我们行为的是潜意识而非意识。不进行深入的自我觉察和反思,我们自己也发现不了。
而这样的养育方式,其着眼点是孩子眼下的行为反应,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表面的、肤浅的和功利的。父母看不到,也想不到对孩子心理上人格上日积月累的负面影响。
一个总是把成绩和奖励相挂钩的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被转变为外在动机,迟早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一个总是因自己的行为表现被夸赞或谴责的孩子,内部评价系统的坍塌和外部评价系统的坚固,迟早会让他失去自己的价值观,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一个总是被父母过度约束的孩子,要么会彻底丧失自己的意志,变成一只小绵羊,要么以后变得异常叛逆,不愿合作。
一个总是通过惩罚使其行为符合道德标准的孩子,外在道德取向对内在道德取向的侵蚀,使其最终无法发展出真正的道德感。
一个从小就被大量灌输竞争意识的孩子,不仅会丧失健康和快乐,也会变得更加不具备竞争力。
既然有条件养育如此不堪,那为何又会如此盛行呢?如书中所列,其根源来自我们的所见、所闻、所信奉、所感、所惧。其实说到底,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我们只经历过、也只见过这一种养育模式,所以我们只会这一种方法;我们接受的教育,限制了我们的认识水平;我们经受的社会压力,让我们内心充满了恐惧,于是去操控孩子;我们对自己缺乏认识,于是有意无意地去侵犯孩子的边界。
有条件养育,似乎是我们一个不由自主的选择。
所以,作者在书中给到父母一个重要提醒: 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乎孩子真正的兴趣和需要?
无条件养育怎么做
如果说有条件养育,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操控,那么无条件养育,则是关注和努力满足孩子的需求,通过和孩子并肩协作的方式。
说到满足孩子的需求,大概又有很多父母不解了。天哪!难道孩子想干嘛就让他干嘛吗?这难道不是溺爱孩子吗?
这种疑问来自对需求的误解。我们口头上所说的需求,一般是指我要干嘛干嘛,指行为,但无条件养育中的需求,是指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是行为给其带来的好处(学过P.E.T.父母效能训练的人,会对此有更清晰的理解)。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说: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向意图。”如果你觉得孩子的需求不合理,那说明你没有真正理解到孩子的需求。
理解了无条件养育的概念,那如何做到呢?如果说你能够摒弃有条件养育的种种,那么可以说离无条件养育就不远了。书中也列举了关于无条件养育的13点原则,如专注长远目标、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改变视角、尊重、记住孩子的年龄等等。
我理解其核心就是放下父母的自我,真正地看见孩子,守住边界,然后给予孩子支持。
说来简单,做到并不容易。
放下自我,包括我们的妄念,我们的投射,我们的恐惧,我们的操控,等等。而这首先需要父母的自我觉察,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看见孩子,看见孩子的情绪、感受、需求,了解孩子某个成长阶段的特点,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地理解孩子,并重视孩子的体验。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看见就是爱!”有多少孩子,在以一种扭曲的姿态向父母呐喊: 看见我!看见我!看见,这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为人父母,真的是需要学习啊。
守住边界,尊重孩子以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他经由我们而来,却不属于我们。他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可以被我们影响,却不应该被我们塑造。我们有幸陪伴和见证一个生命的成长,为他惊叹,为他喝彩,但我们只是一个观众,而非导演。
给予孩子支持,利用我们的资源和心理能量,在能力范围内去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可以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对他最好的支持。爱,是最好的抗挫力,让孩子更有力量面对人生的风雨和挑战。
如书中所述,父母给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成长为自信、独立、品行端庄、有责任感、有担当、有道德感、积极向上、平衡、幸福的人。
因为,这才符合人性的本来面目,这才是生命的本来状态。
所以,如作者艾菲尔·科恩所说,无条件养育,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当我们对无条件养育一无所知时,我们无意识地在进行有条件养育,当我们了解了无条件养育时,它便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