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是中国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指实体、实物、实事。“虚"即虚构、虚灵、虚幻。正确处理虚实关系,是构成中国画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法。 下面浅谈绘画中的虚实关系,对中国画所产生的影响。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
章法布局为了使画面形象达到“多样统一”,经营位置都很重视“开合”。所谓“开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上面已经谈过的“宾主照应”,再有一个就是“虚实相生”。所谓“实”,一般是指画面上的形象突出,轮廓画得清楚具体,色彩浓重响亮,大的、近的物象。所谓“虚”,一般是指画面形象模糊、色彩轻淡远的和小的物象以及空白处。但这些虚实都是相对的,画中没有“虚”处,就谈不到“实”, 没有“实”处,也就无所谓“虚”。
山为实,水为虚
构图除整体布局要分虚实外,局部也都各有自己的虚实变化,这就是构图中常讲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因为虚实关系常常是和宾主关系连系在一起的。作为主体的物象,常常位于画面显要的近景上,形象刻画清晰具体,笔墨浓重突出,色彩鲜明强烈,因而形成画面上的“实处”。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作为宾体的陪衬,往往是居于次要的从属地位,形象刻画比较疏散简略,笔墨、色彩比较轻淡含蓄,或者竟无笔墨,两仅“笔断意含”,因而形成画面上的“虚处”。主位太实,以虚破之,宾位太虚,以实充之,互相补救,互相配合,以达到构图多样统一的目的。
在我国传统山水画论中,有许多论虚实关系的例证,可资花鸟画的借鉴。如:清朝孔衍栻的《石村画诀》中说:″有墨画处,此实笔也。无墨画处,以云气衬,此虚中之实也。树石房廓皆有空白处,又实中之虚也。实者虚之虚者实之”。
虚实相生
清,笪重光的《画筌》中说:“山实虚之以烟霭,山虚实之以亭台”。清,戴以恒在其《醉苏斋画诀》中提出的实用例子更多,他说初学贫多嫌景实,实而能空便救得。能空之法有何说?我为细详其要诀:“若嫌景实枯树列, 树背有水便空阔。若嫌景实双勾叶,双勾夹叶有空白。若嫌景实求变格,古叶风帆林梢出。若嫌景实求妙术, 石磴曲折著山石,或用瀑布层层折。若嫌景实画长林,长林背后一片云。中有几枝枯树长,一群飞鸟著中央。若嫌景实在山乡,平坡宗法子久黄,平坡层层有低昂,均属景实之要方’。”
鹤为实,树叶为虚
清,蒋和的《学画杂论》中还谈到:“十三分之三在天地布置得宜,十分之七在云烟锁断”。以上这些例证,虽然谈的都是山水,但可从中找出一些“虚实相生”的规律来用之于花鸟。可见“虚实”和前面谈过的物象“轻重”是一致的。
虚实的规律是:有笔墨处比天地、空白重,山石林木比泉水云烟重,飞鸟等动物比树木等植物重,亭台等建筑物比山林等自然物重,...以轻破重,以重补轻,就是“虚实相生”之法。这在花鸟构图中道理也是相同的。
虚实相生,权衡得宜
如画面一侧是一丛鲜花,另一侧是一片空白,若感到过虚,可酌加上一两只蜂、蝶,面积虽然很小,但顿觉权衡得宜,增加了许多生气,这便是“虚中有实”。又如:画面中有一大片的浓重稠密校叶,感到过实,只要在叶丛中,加画几朵白色的花头,或酌留空隙,加入部分枝干,就可打破沉郁,使色彩透过气来,增加舒畅之感,这就是“实中有虚”。
再如:花卉构图中的掩映、穿插安排,花后有叶,叶后有花,花后又有叶,层层托衬,以体现空间感,这里边也包含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道理。
虚实相生,气韵生动
还如:白色的仙鹤,背后以绿郁的苍松来衬托,感觉对比鲜明,形象突出。这样,以形体上讲鹤是实处,松是虚处:但若从色彩上讲,松就成了实处,鹤反成了虚处,这又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另一方面。总之,构图理解到这种“虚处反是实处,实处反是虚处”的辩证规律,便可触类旁通,灵活运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