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9年10月,因赵王反悔,拒不履行“长平之战”后与秦国议和时的割地承诺,秦昭襄王勃然大怒,令五大夫王陵率大军数十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邯郸之战,历时三年。直至前257年12月,魏、楚联军抵达邯郸援赵,才解赵国之围。楚魏赵三国联军一共抗秦,先后诛杀秦军30万,阻挡了秦王东进的步伐。
邯郸一战,使秦国国力大减,是一次“国、王、将、相”皆输的战事。
为什么说“输了国”。说秦国输,首先要看这次战争的起源。长平之战,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斗志昂扬,气势汹汹,本可以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但秦王听信丞相范雎之言,准赵国割六城求和而退兵,贻误了东出的战机。
而赵国则以“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为由,联合东方六国共同抗秦。致使邯郸一战损兵折将30万。这是一次国家战略上的失败。
为什么说“输了秦王”。秦昭襄王在邯郸之战中,充当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在将相之间,秦王毫无“帝王权术之能”,一味听信丞相范雎的谗言,让一个“睚眦必报”的范雎在朝堂上尽情演绎,污蔑忠臣,致使将相失和。
特别是“赐死白起”的诏书,令全军将士心寒,故消极作战,并以此来证明武安君出战之前的预言——赵国不可战胜的观点。
这一点绝非臆测,有“王龁见郑安平兵败而不救”为证。王龁是谁?白起的左膀右臂,以白起马首是瞻。当时郑安平战败向王龁求救时,王龁肯定在想,去你个瓜儿子,就冲着你是范雎的走狗,我也不会出兵救你。
结果郑安平兵败。
为什么说“输了白起”。《大秦帝国》将白起“拒不领诏”的原因渲染成“长平之战”秦王的“无字诏书”,以及对赵国夫人的愧疚。这一点没有史料支持。我更愿意理解为,晚年的白起因长年“战争杀伐”而顿生的“良心”发现,是其“放下屠刀”的顿悟。
这才更能诠释武安君“英勇盖世”的征伐生涯。无论怎么说,白起在邯郸之战过程中,被秦王赐死确是不争的事实,武安君输的是整个生命。
为什么说“输了范雎”。范雎一世聪明,为秦王效忠尽责,向秦王进献“远交近攻”方略,罢太后而逐四贵,强化了王权,成就了秦王的帝王霸权。但是“大才能”的背后,也难逃“小人”的称号。
范雎入秦数十载,除了王稽、郑安平外,并无其他的心腹之交。面对军人集团的威胁,他决意反击,派亲信郑安平率军增援前线。
范雎天真地认为,只要郑安平能拿下邯郸,白起一党必士气全消。但,天不遂愿,郑安平降赵。之后另一个亲信河东郡太守王稽在独自守城的情况下,因被告通敌而诛于咸阳。范雎受到连累,被免去相国之位。
秦军邯郸之战,全面溃败,损失白起、范雎、司马梗、郑安平、王稽等多名军政要员,使秦国国力匮乏,人才凋零,多年而无大作为。
一场于国、于王、于将、于相,皆为失败的战争,它想不入史书都难。
为祖国之统一大业,长平及邯郸之战,仅两次战役而导致中华民族死伤数十万。这数十万古时同胞的名字无人知晓,但终究化为中华民族之魂,永为世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