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与你的角色高度相符
因为职业原因,我见过很多人。
奇怪的是,几乎每一个的外在表现:行为举止、衣着谈吐、甚至长相,
都与他的社会角色高度相符。
他做什么,便是什么。
除了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这些孩子们的社会身份还未确定,
更多保留的是原生家庭教育的痕迹。
梁宁曾用做产品的框架讲过婚恋市场选择另一半,其实跟看人的本质是一样的。
第一层面看长相、举止;第二层面是社会角色。
以前有人说干一行,爱一行。
职业会塑造一个人,可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呢?
恐怕有社会资源(家庭关系)因素,也有个人意愿、机遇的因素。
这是一个相互选择和融合的过程,你也许对现在状况不满意,但那是你的选择。
放唯心一点,可以说是你的“命”。
二 改变自己,从“换脑”开始
佛家有云“一念地狱,一念天堂”。一念之差,行为、后果千差万别。
所以改变自己,要从观念开始改变。
怎么改?
自省,曾国藩每日静坐,写日记,工作中可以每日复盘。这是相对简单的方式。
学习他人,如何学呢?观察加思考。
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中提过自己曾多次上一位教授的课,目的是学习他的思考方式。
我始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核心差距在于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性格特征、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最大的特点是隐蔽性,自己很难察觉。
所以反思和学习必不可少。
“换脑”不是简单的输入一种新的观点,而是要学会自己生成这种观点。
过程很艰难,新的方式会跟旧有方式产生冲击,令人无所适从。
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
三 从点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
去年程教授推荐读《了凡四训》,个人感觉受益匪浅。
虽有唯心论的成分,但其宣扬的核心与《成长型思维》一书内容完全一致。
待在舒适区,用习惯驱动自我,靠本能去做选择,那就只能生活在原有状态中。
不破不立,破的是什么?
你不想延续的做法,你的处境,等等。
《了凡四训》中介绍了袁了凡的一个做法,
准备一摞纸,每天做个善事就打勾,做了错事就打叉,久而久之养成了为善的习惯。
跟现在健身打卡有点相似,
只不过多数人的打卡还停留在社交展示的功能上,
并不是真正为自己而打卡。
今日除夕,静坐反思过往这一年的种种。
“因循”的痕迹在我身上依然存在,谨以此文自勉。
你相信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