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如今泛滥的商业电影,钢的琴的艺术性来源于它的剧作本身,来源于人物的展现,也来源于镜头给人带来的感受。电影全篇都以一种清冷色渲染,与90年代东北的冬季完全相融合,同时这种在现代看来青黄的色彩更能引起我们对当时那个年代的追溯和回忆。张猛导演和编剧的双重身份使得他能够完整地给观众展现出自己所想要真正表达的情感和内心。他用一种即幽默又悲哀的手法表现底层小人物的善良与温情,同时也给世界展现了90年代中国式小人物的生活状态。
钢的琴来自于一个父亲的爱,陈桂林(王千源饰)或许不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但是他一定是一位优秀的父亲—电影所讲述的整篇故事便是围绕着为了不让女儿小元离开自己、选择跟他的前妻小菊生活而想要一架钢琴展开,不论是组乐队挣钱还是偷钢琴乃至后面的自己制作钢琴,这些都是陈桂林为了不让女儿离开自己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电影中陈桂林给小元钢琴班的老师送护肤品的这个细节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对于一个家徒四壁,连妻子也因为自己没钱和卖假药的在一起的男人来讲,护肤品这样子的一个女性用品他都能够想到,不可谓不用心。这也正是突出了一个本是大大咧咧的东北男人,为了自己的女儿的细心的极其巧妙的对比。钢的琴也来自于对梦想的坚守。这个梦想不仅仅是陈桂林自己的,也是女儿小元的,甚至还是淑娴(秦海璐饰)的。小元说父母二人谁能给她买架钢琴她就跟谁,这何尝不是对音乐的深深地喜爱和痴迷?淑娴帮忙制造钢琴是否也不仅仅是出于对桂林的喜欢,是否也出于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对同样喜爱音乐的人“同病相怜”心理的影响?电影中陈桂林和小元一起弹奏没有声音的假钢琴时的场景十分能触动我的内心:这是一种纯粹的,对于音乐的渴望和喜爱,像是贝多芬一样在琴声之中逆行,那架钢琴是否可以发出声音在那一刻也不再重要,最美的声音在他们的心里,而不再是钢琴本身。
除了所展现的父爱和对梦想的追逐和坚守。电影中也表现出了小人物的社会生活状况:陈桂林为给女儿买钢琴向朋友借钱而不得,这种四处借钱碰壁,最后甚至连朋友都一个个的躲着避着的尴尬场面实在是对当时大社会的真实刻画。然而在当时的那个社会环境下,对于一群生活匮乏的下层小人物而言,借钱实在是一个让人敬而远之而又尴尬的问题,然而若说帮忙的话,每个人又一定是鼎力相助的。于是我们看到的接下来所发生的故事:陈桂林的朋友们都尽力而为,为这个用钢琴挽留女儿的朋友提供自己的所能支出的力量。这是属于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情义。二姐夫那样“连上班都不敢迟到的人”也能为了小元去偷琴,承诺过再也不偷东西的昔日的小偷也不惜打破自己的诺言帮陈桂林拿到钢琴的零件,断了胳膊的胖头用一条胳膊也要帮忙出力,季哥在被警察带走前也不忘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一群“没钱就出力”的朋友,使得电影处处都透露出满满的温情感和十足的人情味。
在电影的美学方面,钢的琴运用了十分隐蔽的对比。电影的开头和临近结尾部分都用破旧的工厂作为背景,开头时的陈桂林和前妻小菊争抢女儿以及后部分心灰意冷主动把小元让给小菊,深刻反应了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同时,电影中淑娴知书达理,懂俄文,会弹琴,热爱艺术热爱音乐的贫穷和小菊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的富裕形成了一组让人印象深刻的对比。这种金钱和知识,庸俗和文艺对比的存在是张猛导演对于当时社会部分金钱至上的人群的讽刺。电影中细节部分无一不笼罩着浪漫的氛围:陈桂林和小元弹奏没有声音的假钢琴,淑娴和陈桂林喝醉后在路边兴致勃勃的唱着歌,汪工在挽救要被炸掉的烟囱时说的那段话。这种文艺浪漫的气息完美的融入在90年代平凡的世俗生活中,丝毫不显矛盾。
而演员王千源,秦海璐等人自然完美的演技同电影中画面的美丽渲染在一起,共同塑造了这样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又从中飘散着浪漫的文艺气息。张猛导演完整的将平凡的世俗和浪漫的文艺结合起来,为我们展现了90年代一个小人物为了梦想努力的奋斗,长久坚守的故事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