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小朋友问我,有哪些课程和书可以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我列了一个不短的书单给她。没过多久,她又回来找我:“我报了一个网上的课程学习班,当时上课的时候感觉挺有效果的,但是课程一结束,又感觉退回原地了。”
她说,“我的练习量没有变化,但就是有种特别茫然的感觉,虽然每天都会写点东西,但是也不清楚质量的高低和选题的好坏,感觉就像是失焦了一样。”
"你可以把自己的文章跟同类型的爆文做个对比啊,语言措辞方面,素材构架方面,立意观点等等,这样不就很容易能看出高下了?”
她像听天书一样的看着我,眼睛睁的溜圆,“这样好麻烦啊,而且我也不会对比,要不我还是再去报一个写作班得了,没有人带着我,我就没办法学习。”
我认识的另一位姑娘,则是掏重金购买了许多网站上的课程,从PPT到思维导图,从如何排版到如何写文案,从市场营销到用户心理,她每天都很忙,一期不落的穿梭在各类网课里,笔记记满了好几本。
可是一年的课程学完,却只剩下唉声叹气:“我上了这么多课程,没有一个有用的,白浪费了这么长时间。”
我好奇的接过她递来的手机,看着那些密密麻麻打着红钩的课程,有些纳闷,其中的一些我也上过,并且觉得受益匪浅,为什么到了她这儿就全成了鸡肋呢?
有次我们一起去听过一场演讲,主讲人是国际有名的经济学家,她整个过程中运笔如飞,口袋里还装着录音笔,恨不得将所有的内容都刻录进脑子。
好不容易到了问答环节,她如释重负的将笔记本放进包包,心满意足的对我说,“我准备先走,回去把他推荐的书买回来都看一遍。”
"你不提问吗?”我有些吃惊。
她回给我一个有点茫然的表情,“我不知道要问什么呀,我觉得自己都听懂了,没有问题。”
我终于知道了她为什么学完了那么多课程却依然无法获得进步。
TED的某期演讲里曾经有这样的一句台词:“We are blind to our blindness”,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因为也无法将它变为“知道”。
当你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就没有人能解决你的问题。
我们常常将“获得资讯”和“学习知识”混为一谈,但其实两件事情本身并不在同一个层面。
获得资讯只在于了解,而学习知识却需要思考--实践--反馈的无数个循环。
对于网络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获取信息是太过轻易的事,但也真是因为这样的轻易,才让我们更容易放弃思考,放弃实践,放弃“靠自己”,而一味依赖他人将知识嚼碎,再包装成干货的输出,以为自己听完便可以信手拈来使用,每到用时却发现大脑依旧空空如也。
想要学习某项新的技能并不难,难得是,直到自己可以如何运用,如何获取反馈并进行调整。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太久,久到思维的习惯偏向于接受,背诵和复制信息,却遗忘了最重要的搜索能力和自我验视。
常听到很多人抱怨,说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没有遇到好的导师可以一路同行,但更多的时候,人难以进步的原因不是因为身边没有合适的人选,而是在于从来都没有准备好去学习。
当准备好的时候,老师自然就会出现了。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富兰克林学习写作的方法:
他挑选了一本文章质量很高的《观察家》杂志,选择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写下对每个句子内容的简短描述,只要能回想起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便行。然后从自己写下的线索中开始复写整篇文章,要自己的文章跟杂志上的一样思路清晰,用词精炼,写完之后,回头找到最初的文章,将自己的文章跟原文做对比,并在必要时纠正自己的版本。
为了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快速把握精准措辞,富兰克林还创新式的发明了“变体练习法”,先将某些文章改写成诗句,等自己已经忘记了原文的时候,再去把诗句改回成散文,因为写诗将迫使他相处大量其他不同的词语,而改回到散文,则会强迫自己去注意到语体和语境。
以富兰克林的童年教育水平来看,他最多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写作者,但经过大量的练习他却成为了美国早期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
富兰克林的自学经历解决了一个许多人都经常面临的问题:想要提高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水平,但却找不到人来教自己怎么做。
所谓学习的精进,也绝不只是停留在“我今天又看了好几万字,上了好几节课”的自我满足。是否能洞察问题,洞察后能否解决问题,才是区别高人与常人的关键因素。
努力之前,先确认希望的结果。学习之后,先考虑获得的知识应该如何运用。挑选行业里的标杆,制造正向的反馈,同时不断纠正自己的习惯和表现。
明确问题和需求,为自己设计学习的方法并在反复的练习中调整,是比学习本身更加重要的一项能力。
在你真正学会了学习之前,别满足于盲目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