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很久没有认真的读一本书了,记得上次读《穆斯林的葬礼》时有点无书分享的形势所迫,于是囫囵吞枣般匆匆略过。再看《白鹿原》则有些巧合的意味了。本是随便看看电视剧,打发凌乱的时光,无奈《欢乐颂2》在看了两集之后到底是看不下去了,插科打诨不着边际的恋爱似乎让我觉得肥皂到打发时间都是浪费。看看热播大剧,《白鹿原》无声无息的隐藏在一拨泡沫剧之中,唯有张嘉译饰演的白嘉轩在一堆俊男美女作为剧本宣传页的电视剧界面中显得格格不入而又内敛沉稳,再加上《白鹿原》本身厚重的文化底蕴,果断追剧。习惯的追剧的同时,再看看书。于是,这一次在有了电视剧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阅读起来,整个白鹿原竟然在我的脑海中灵活而生动起来,那原子上特有的萧索与热闹都在每一次阅读中跃然纸上。
《白鹿原》是一本带有厚重历史色彩的文学画卷,述说了从清末民初到解放这一段时间浓缩的历史。白鹿原原本是一个看似世外桃源的地方,但是历史的洪流中,哪有现世安稳的清净之地呢。原子上的每个人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可风云变幻的世界,每个人最终都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总是不忍想象白嘉轩挺直的脊梁如何伛偻着,我总是不忍想象总是站在正义的一边的兆鹏看到父亲满脸粪便而又木然的形象-----
第一次读《白鹿原》是大学时候,人生的阅历尚且一片空白,象牙塔下的我仅仅单凭着高中时语文老师自习课上如痴如醉的阅读印象中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静静的坐在图书馆里,任由一个又一个可悲的、可敬的、可喜的可叹的人物在我的脑海中翻腾,似乎是看过一段西北的风土人情,似乎是看过一段既往的历史,那些最偏僻的角落里的小人物的命运沉浮离我的人生如此久远,久远到掩卷就忘。而我的人生阅历在那时候也尚且简单,简单到看不出别人的悲欢离合里隐喻着多少人生和世事的哲学。
而今,工作已有十余年,成家结婚生子,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的现实和生活的无奈,让自己多多少少能从别人欢乐和哀愁里读懂一些人生的际遇。
当我再次捧起《白鹿原》时,多少能领悟到鹿家为改变以勺勺客起家的卑微出身,而对后代求学和考学的期盼,可惜儿子们都未能活成他们眼中的样子,兆鹏成了早期的共产党,也许历尽艰险后终得功成名就,革命胜利后鹿家的子孙也许可以躺在他的功劳簿上光宗耀祖,兆海成为了一名军官,曾经让鹿子霖风光一时,可惜英年早逝,那颗饱含着热血与激情的青年不是死于抗日的战场,而是死于围剿共产党的战场,这样的牺牲多少让人觉得悲愤。也幸而他的英年早逝,才不会导致两兄弟日后的为难和纠结。谁也不会想到,致力于投机取巧的鹿子霖倒培养出了堂堂正正,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共产党儿子,并由此让他这个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小小乡约左右为难。这一定不是他把儿子送进城里上学的初衷,可世事就是这样无常,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子上的白嘉轩作为族长,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无愧于人,企图用乡约规范族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的长子,严格按照他的方式培养的孝文却成了最不耻的人,之前与小娥的勾搭尚且算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可是后来陷害黑娃的举动却是为人所耻,这也也不是一生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白嘉轩所期盼的。儿子不但没有成为那个严守封建礼教,严守乡约,品德高尚的谦谦君子,反而成为卑鄙无耻,阴险黑暗的下作小人。有时候,我以为他的那太硬太直的腰不是被黑娃打折的,而是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生生折断的。
白嘉轩最疼爱的女儿白灵因为某些传说而在一堆哥哥中更得偏爱,打破了白嘉轩对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封建教育壁垒,没有裹小脚,和男孩一起上学,去城里上学,拒绝封建的包办婚姻----一次又一次,以她最激烈的方式反抗着原生家庭的种种桎梏,她活成了自己的想要的样子,忙着改变现状,改变她人,可是她却在一次无厘头的肃清中毫无价值的被牺牲掉。她的父亲多年以后得到她牺牲的消息时,总以为自己的女儿是在自己的诅咒中死掉的,却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在军阀围城中没有牺牲,在与敌人的殊死搏斗中没有牺牲,在国民党的严酷搜查中没有牺牲。这样的牺牲让人觉得残忍而不可原谅。可是,这样的无谓牺牲又何尝不是无处不在----
《白鹿原》的人物太多,我无法一一描述和评价,那个一直在追求人生价值的黑娃,到底也不明白自己穷其一生的追求。白鹿原上的人生是那个动乱年代里万千小人物的缩影,形形色色,奸佞小人,谦谦君子,文人墨客----都在那个小小的原子上各自浅唱低吟,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安宁和生活。可造化弄人,谁也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就连那个能算生死的朱先生也没算到自己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战场抗日却还未出发已被劝回的尴尬,没有算到兆海拿给他的49缕头发不曾有一丝是日本人的----
活在当下的我们,太多的人带着功利和目的,带着宏图和大志奔向自己的事业或者诗歌与远方,最后却发现,终点并不是想象的模样。有太多的人,带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景在现实里企图把子女培养成人中龙凤,可是,有一天,他或她成为极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时我们是该庆幸还是该扼腕叹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