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诸葛亮,相信给大家最多印象是在《三国演义》里。不过,《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色彩浓重的一部小说。而且作者罗贯中先生,他的观点是抑魏扬蜀的,在蜀中,他最欣赏的是诸葛亮,所以在演义里,不是诸葛亮的事也加给他,是他自己的事就更加神话他。像空城计,火烧博望坡等等都是这么来的。但是呢,历史上的诸葛亮他真有这么神吗?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徐州琅琊县。他叔父诸葛玄,是徐州有名志士,并且做过官。当时,通常要是做过官,一般都会有一条很广的朋友圈。加上他叔父是个名士,读书人,所以交的朋友自然也是名士。所以,诸葛亮虽然家中较为清贫,但从小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小时候的诸葛亮受叔父诸葛玄的熏陶,有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并且诸葛玄也是一个地方父母官。所以传授给了诸葛亮较多的内政管理理念。这就给后来他向水镜求学做了铺垫。
公元194年,曹操以丧父为借口举兵大举进攻徐州。徐州境内均被战火所染,诸葛玄为了保护全家老小安危,提前几天便收拾好了物资,进行了搬家。一路上诸葛亮经过的皆是被洗劫了的村庄,横尸遍野,墙倾屋塌。这些景象在诸葛亮的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所以诸葛亮由此发誓,有生之年,誓死不入曹营。不然在荆州阵营投降之后,他完全有理由进去曹营。
关于诸葛亮不入曹营,不入江东。我刚才说的是从心理上分析的。但从一名政治家的角度来讲,刘备当时几近流离失所,但他手上有猛将,做人有也吸引猛将的魄力,并且他有名头有潜力,在百姓中有威望。就差一个核心军师了,既然有这么好的前途,那还去人才济济的曹魏、孙吴那边就显得划不来了。
到了荆州,诸葛也有十七岁,长大成人了。他从自家脱离出来,独自到一个名为南阳隆中的小村中,自食其力,半读半耕。专门研习《周易》《术藏》以及五行八卦等等这些奇门遁甲之书。名冠天下的八阵图就出自他手中。不过大家放心,八阵图是真有,不是演义虚构。虽然现在已经失传了吧!同时他凭借自己超强的智商以及情商,结交了诸多隐居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微。他也曾向三人求学,向庞德公学内政,向黄承彦学八卦,向司马微学军事及风水。
在南阳过着的这十年农耕生活,诸葛亮除了习得一脑知识,认识了三个名冠荆州的大学者,也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崔周平,徐庶、庞统等。也完成了一项人生大事--娶妻。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是大学者黄承彦的女儿。关于黄月英,不少正史是公认其为丑女,但很多野史却描述是美女,至少不丑。于是,关于诸葛亮娶妻就也有两种说法:一是黄承彦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个女儿,才学知识和你一样,就发黄脸黑,我想将她许配给你,怎样?”诸葛亮听后想了想,点点头;二是黄承彦说他女儿不仅漂亮且有才华,正好你单身,我想将她许配给你,不过你得经过我的考验。诸葛亮不假思索的点点头,过关后,却是一个丑女走出了。黄承彦问孔明,她其实是丑女,你愿意吗?诸葛也没多想,点点头。于是黄承彦爽朗一笑,让女儿洗干净脸,变回原来漂亮样。
虽然有好多记载黄月英是丑女的正史,但我还是默默的擦了擦鼻涕,心中还是希望野史是真的,毕竟我还是挺崇拜诸葛亮的,如果黄月英太丑,那违和感太强。抛开相貌,在能力与学识上,黄月英的确是一名贤内助,能工巧匠,帮诸葛亮一起研发了后来的木牛流马以及诸葛连弩。
公元208年,诸葛亮的名主,刘备终于来了。三顾茅庐,这事是真的,但貌似不止三次,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说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在古文里意思为多次,所以,刘备见诸葛亮,还不止三次(架子真大)。第三次张飞就说直接绑人得了,估计这么多次三爷早把诸葛亮在心里面砍了十几遍了。
反正不管几遍,终于是见到了。这几次刘备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很巧的运用了心里战,先从徐庶那给刘备下迷魂汤,接着自己便趁刘备对自己的迫切钻空子,先摆出高人的架子(诸葛亮的确有这资格)然后终于在刘备的心理承受极限的时候出现,并且给出了一份名传天下的隆中对。不仅给刘备惊喜与如释重负的感觉,还有莫大的希望,也加深了给刘备的印象,铺平了诸葛亮日后的不必要麻烦。
关于隆中对,总体有三部分:一取荆州,联吴抗曹,二取益州,得蜀望陇,三灭曹魏,入主中原。其实隆中对很早的时候,袁绍的谋士田丰,曹操的谋士郭嘉,孙权的谋士鲁肃都有提出过。所以隆中对有四版:蜀版、魏版、吴版、袁版(田丰是最早向袁绍建议的,有资格叫原版)。
我在这和大家分享一下魏版和吴版。魏版是:一灭袁绍,统一河北,二灭刘表,拿下荆州,三趁热打铁,下东吴,四兵分两路,一边西凉一边陇蜀。吴版:灭黄祖,举兵荆州,二整兵力,北上中原,三取汉中,得陇望蜀。
所以,隆中对其实也就是一个大局策略,一个对未来的美好想象罢了,至于为什么这么出名?你说呢,或许建议你问问老罗。诸葛亮加入刘备军中后,军队里的一群大老粗肯定不服他。博望坡又不是他烧的,那怎么使这个首席军事家有名又有实呢?别忘了,立威不一定要打仗。
所以,这不是有一个隆中对吗?于是刘备就添油加醋将这个美好蓝图展现出来。不过呢,当众人开始佩服诸葛亮时,徐庶就开始偷笑。因为,这计划还算有难度,加上刘备不果断的性格就更难。接下来,诸葛亮就开始根据隆中对, 谋取荆州的第一步。拿下与东吴对接的门户,江陵、江夏。所以,刘琦从襄阳跑去江陵,有一半是诸葛亮指使的。随后,他就开始治理新野,帮刘备募集军队,以至于到赤壁之战时,刘备能有近三万的军队。不过,曹操的兵贵神速,大出诸葛亮的预料。本来诸葛亮预计,以曹操多疑的性格,应该会在次年四月进攻,那么那时候刘备就可掌握荆州,于是就可合纵连横,结盟东吴,使东吴兵出合肥,刘备拒敌于南阳, 打持久战。
没办法,曹操在年底就杀到了,所以只好被迫撤退,为什么撤退要带上新野百姓,我在这以战略角度解释一下,这应该是刘备与诸葛亮一起商议的,目的在于掩护主力军撤退,保存日后收复荆州,西进益州的生力军,然后再阻止曹操军队前进。
刘备到达江陵,诸葛亮继而前往东吴。到了东吴,并没有想象中的古战群儒等,那时候,周瑜是东吴第二人,掌握军事大权,而且从他之才也明白不抗击曹操的后果,所以,待到诸葛亮来到东吴求结盟后,周瑜就同意了。
考虑到刘备的军队战力(当时刘备只有一万水军,一千多艘小型战船而已),所以就让诸葛亮负责后勤而已,赤壁的整场战事,其实和诸葛亮关系不大。
公元209年春,曹军由于水土不服,不惯海战,加上军中瘟疫横行,于是曹操与他的谋士程煜与 想到了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所以,这事也和庞统无关,庞统原本在东吴当任一个小官,然后被诸葛亮挖走了),想与周瑜来一场决战,结果那天的西南风突然变东风,结果被烧得一塌糊涂,说一下,借东风呢,这事肯定是假的,那为什么那天就会变成东风呢?我也不知道,但历史中总是存在处处机遇,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的确是会观天象,这事任何学习奇门遁甲,风水相术的必修课,正史上也有记载这一类的事件人物,如袁天罡,刘基(刘伯温)等。但改变天气,诸葛亮就根本做不到了。
经此一败,曹操连忙组织成兵败将向南阳撤退。当然华容道那些也是没有的,,当时那些地曹操都派兵把守,而且赤壁西岸是曹操的海防线,以一万水军根本突破不了。所以,诸葛亮只是趁周瑜打扫战场,自己带人以追赶曹操为借口,收复荆州。随后于八月份,除长沙,南阳以外整个荆州全收入刘备势力版图里。
这时候,隆中对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诸葛亮就开始着手第二步,取益州。计划完成后刘备正好也收复了长沙,得了魏延,黄忠两员大将。正好加上另一个军师庞统。于是西征的军队就出来了,刘备、魏延、庞统、张飞等,其余的关羽、赵云就和诸葛亮一起守荆州。所以,跟了刘备一年多,刘备也看出了诸葛亮的长处,善内政。军事这方面,孔明虽多有涉及,但具体能力的确不如专攻军事的庞统,也同样不如东吴吕蒙,周瑜和曹魏的司马仲达。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庞统却出人意料的死在了一个名叫落凤坡的峡谷,这个落凤坡也算是颇有争议的,有的说是罗贯中为了配庞统的雅号 凤雏,有的认为真有此地,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死,又打乱了诸葛亮的计划,这下,使得刘备变成了一只深入敌后的孤军了。为了免使刘备受包围,于是诸葛亮立马带赵云、黄忠入蜀。终于,经历快两年的作战,诸葛亮终于帮刘备拿下益州,使得四处流浪的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公元215年,刘备拿下汉中之后,由诸葛亮等文武大臣联合上书,于是在益州、成都称帝。称帝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诸葛亮正式册封为丞相。由此看得出诸葛亮在刘备心中地位之重,不过呢,次年,刘备就因在夷陵犯了一个极小的军事失误,几十里的军营在同一片森林扎寨,而且又在夏天,风向向西,又对刘备极为不利。所以,和曹操一样,被烧了个精光。只不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曹操挺过来了,而刘备却气死了,死后白帝城托孤,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给诸葛亮。
为了不使曹操继续趁机而入,于是,诸葛亮便开始了长达12年对蜀汉的打理。在治理朝政的这段时间里,《三国演义》无疑是描述的最详细的了,不过呢,由于太过神话,很多人都出现了逆反心理,将这段打理朝政的十几年,认为是架空了蜀汉,大臣谋反并且专政的罪人,这种想法真的很可笑。
关于刘禅,这个人说坏也不坏,好也不是好,但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是实实在在的,诸葛亮对刘备特别忠心,他不是像曹操那样的权臣,而是如霍安,刘基那样全心全意为自己国家着想的人,并且,这片江山,实质上有一半的功劳算诸葛亮的,他没必要败坏它。
养国三年,待蜀国的经济与实力见见走出与东吴交战失败后的阴影后,诸葛亮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北伐。不过,在此之前,他得先将后方安定下来,也就是,南征孟获。至于七禽孟获是不是真的,我想应该是,因为这场战斗的目的在于,彻底解除南方蛮族骚乱,以德服人。所以,七擒孟获应该是真的。
搞定了孟获,稍稍整顿了一年,浩浩荡荡的北伐,拉开序幕。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五次北伐中最好的一次,因第一次。至少,第一次北伐,有老将赵云坐镇军中,有打到天水,收了一个弟子姜维,有打到子午谷,有魏延留下的子午谷奇谋。而且最后撤退有赵云压阵,摆了一道空营计,一兵一卒,一粮一草未损的击退魏军,安全退回汉中。这空营计也就是空城计的原型。因为以诸葛的谨慎,连魏延的子谷奇谋都不采纳,怎么那么冒险堵上性命摆个空城计呢?
第一次北伐,最好的战果应该是打下天水悄悄威慑了一下魏军,就因粮草不足撤退了,似乎这五次北伐都是因为粮草不足跟不上。不过这也不能怪诸葛亮,毕竟他连木牛流马都发明出来了。实在是蜀中地势太险峻。崇山峻岭。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也说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所以,也是没办法的。
剩下几次就惨不忍睹了,第二次丢了街亭,第三次被追着打,虽然差点烧了司马仲达,第四次好像还没出现祁山就撤了。第五次就因操劳过度,命陨五丈原,年仅五十二岁。
有人说,诸葛亮的这五次北伐,大大消耗了蜀国的生力军以及经济发展,实则没有,虽说打战耗人耗时,但每次北伐完,诸葛亮都有几年的时间进行调整和缓冲。真正消耗蜀国经济实力的,是姜维的那十几次北伐,不仅抽干了蜀国的人力物力,还葬送了蜀国的发展前途。不是说姜维这个人不行,而主要是没从蜀国现状出发,那时蜀国应该是要十年卧薪尝胆,而且曹魏东吴那时候内部也渐渐腐败,再过几年就是司马氏夺权,所以,如果姜维能够安心几年发展实力,打败曹魏,北伐成功完成诸葛亮的心愿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诸葛亮也只是个地地道道的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他只是会观察天象,他没有神兵天降般的 敌先机,他只是会打心理战术。他也有自己政治上的政敌也有讨厌的人,他不像世人所说的那样仁厚无私,他也有自己的感情,会弄死政治上与他敌对的人,也没有常常料敌千里之外,兵出致奇等,他的军事能力也咩有三国第一,他并不是神,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一个初中生对历史的看法。
属于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他。属于个人看法,欢迎各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