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慢慢变得理解家庭...
一直以来,不管是弟弟还是我自己,对于家庭的理解,都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有时会羡慕别人家的父母和家庭,常常会觉得他们的爸妈更年轻,更有活力,和孩子有共同的话题,甚至能带领孩子见识世界,与孩子的朋友成为朋友,融入进孩子的生活里。而我的父母,以前没做成他们这样,以后也不会成为他们。
我的父母,更多的只是满足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或许很多人觉得这样就已经够了,但是这真的够了吗。除了物质上的给予,回想这么多年,我和父母的精神交流其实是没有的。他们关注到自身,而仅仅也只是于自身,因为环境的局限,眼界的狭隘,对未来完全没有规划。这样的想法,在我进入大学之后,思考得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深,特别地,当他们连我和弟弟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得知他们甚至没有提前准备;当他们坐在客厅上和大伯二伯大姑小姑尖声高调地谈论,争得面红耳赤时,我对他们的抵触也前所未有的深,这样的感觉蔓延进内心里,悄悄地影响着每一天的生活和所想,我变得不想过问家里的事情,连续的几个寒暑假,不想回家,宁愿待在学校宿舍无所事事也不想回去,变得消极和逃避。
这个学期,遇上一些关于家庭的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
意外的看了《花甲男孩转大人》这部剧,原是奔着小队长去看,后来被里面的表演,故事,和人物感动到最终泪目。更多的,这部剧让我想到了我的家庭。我觉得现在我的家庭和花甲的家庭很相似。同样的关于祖父母辈的生死,同样的父辈争执不休,同样的家族利益纠纷。我看到爸爸像极了剧中的郑光辉,郑光辉是三兄弟的老大,却因为糟糕的生活习惯入狱,逼走老婆女儿,在家族中的地位因此变得低下,被强势的老二抢走话语权没有存在感。而我的爸爸,只是听说他有过富裕的经历,如今因为种种陋习,花光积蓄,还把身体搞垮。郑光辉是没长大的孩子,而我的爸爸,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骨子都有一个孩子的倔气。后来的郑光辉,在家里的种种变故中,终于成长起来,放下了包袱,虽然慢了,但是始终怀着爱,最终让家庭接纳了他,承认了他的成长。而我的爸爸,还在“成长”过程,但是,我和他的交流,兄弟和他的交流,都是极其少而单薄。
这部剧教我看见原来如此家族的“狗血”事情,世界上同样也有,而且在电视上播放出来。让我相信,利益总是会左右一个人的思想,做人的方式,甚至如何对待至亲的人。但是,剧中的每个人,都是对家庭怀着深深的爱,这是他们最终能重新思考,做出改变, 取得美好结局的决定因素。我知道我自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很难去改变他人,但至少我可以要求做好自己的一份:不管未来我的家庭,家族的走向如何,我会始终保持这份感恩、维系亲情的爱去面对我的至亲之人。
九月份开学之后,我上了一门叫《中国文化概论》的课,虽然不知如何选上这门课,但我却以很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这门课。工科生很需要上此类人文课。
每次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脑海里经常浮现出老家的祠堂、门口大幅的对联、贡品桌上的猪头肉红酒杯,还有爷爷奶奶出殡时长长的队伍以及烧冥币时从火焰上上升的灰末……课堂的内容,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宗法家族制度对日常生活,特别是涉及家族关系习俗的影响,让重新看待从小到大回老家祭祖的这一行为,提醒我关注整个过程中的细节。这堂课进一步激发了我探索中国家族文化的欲望。
教我们的是文书课老师,但她却更想上好这门课。讲课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她话语间不经意透露出的无奈与悲哀。直到有一次,她在课堂上,提到了她的家庭。原来她还有一个弟弟,而她的父母有典型的重男轻女观念。她说自己在家庭中不受待见,父母将大份额的爱给了她的弟弟,所以她在家的日子过得很不好,于是早早便远离东北的家来到南方,也早早成立了家庭。学业事业上,她和她的弟弟在普通社会评价标准上都算得上成功,而赵老师离家独立后,基本上是用经济换自由和清静。虽然我在听老师讲的时候,能很明显感觉到她对过去这段经历的坦然和释怀,但是藏在话语里面的,是渴望被爱和得不到的愤怒悲伤和无奈。或许这也是一种妥协吧,家庭曾经带来的伤害像烙印一般永远留在身上,无法消除,她和父母如今的做法,都是一种掩盖,而烙下的伤口会一直隐隐作痛。
我想到我的家庭,一样留着难以言说的伤疤。我在赵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一种阔然,是接受事实之后更伟大的谅解,即使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仍然怀着对家庭的爱。只是能不能更好地去处理有残缺的关系呢,比如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将彼此的感受都诉说,可能是我的痴想,因为我觉得我的家庭也难会有这一幕发生,即使有,也会因为词不达意,表达的问题,达不到效果。
真正激发我去写这篇文章的是,《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以及相关的影评。这部电影,让我可以用全新的角度去思考死亡——终极的死亡,是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你。让我重新提起对家族的传承观念,没有太多功利的思想,我想若干年后,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要供奉祖宗的观念已经日趋淡薄,也许就会从我这一代人开始慢慢没有了记忆,人生的角色里,要承担的责任太多,但对家庭的维持是最重要的,如果家庭都没有处理好,又怎么会处理得好外界事物呢。
和菜头在影评里说:
对于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而言,我们竭力同衰老对抗,竭力保存清明的记忆,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是这种努力能够维系我们所爱的人在另外一个世界得以继续存在。同时,我们也能因此确信后来人会用相同的方式铭记我们。当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穿越生与死的大门,抵达世界的另外一端,也会因此而产生信心,知道自己并非是从此消散成烟,依然和身后的人保持着联系。于是,死亡变得不再是那么的可怖可畏,《寻梦环游记》用一种温暖的解释为我们驱散了生命中的寒意,正如它在这个严酷的冬天驱散无处不在的寒气。
是的,我喜欢这样的说法,喜欢这样的想法,让死亡不再那么可怕。而我也原意相信,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都带着和周遭一切、遥远的过去和未来的某种联系,一切偶然都不是偶然,一切死亡都不是终结。
这就是清明节的意义所在:因为有那么多人不相信死亡是一个终结,有那么多人凭借本能和直觉认识到一个生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并不是掉落到了时空之外。我们并非偶然出生,我们并非偶然相识,我们也并非偶然死去。在一个更为深远的层面上来看,我们一定始终保持着某种联系,生命也总在以某种形式继续延续和缠绕下去,而我们也总是能找到某种感应到这种联系的方式。对于它,我们无法言说,但是我们总是能够观察,也总是能够感受。因此,生命才具有了意义,这个世界才值得我们前来。
如果我能早些明白今天所写的字句,或许家庭和我的人生都呈现更美好的样子,但是,现在也不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