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组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本章的主旨讲的是“道”的内涵。同时,老子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乃是大道运行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
最为重要的是,老子在这一章中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矛盾观点:提出了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指出:事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我们大家都知道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
唯物辩证法可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最重要、最伟大的哲学思想。然而谁又能想到,中国的先贤老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如果马克思、恩格斯早年读过《老子》的话,不知他们做何感想?
老子在这一章中不仅说明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及发展变化的规律,还指出了人们把握和运用这个规律的基本行为准则,即无为、不言、弗有、弗恃、弗居等。这些准则在老子道论中是深得于玄德的体现,也是老子道论的基本行为主张。
老子在这一章中列举了大道的品行:
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通过现代科学研究我们都知道,人类作为宇宙中的很微小的一部分,其实和宇宙中其他的事物一样,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和元素组合而来的,所以我们人类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有大道衍生出来的,所以也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且和其他物体同样可以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人类从生命一开始,到最终走向坟墓,从来没有终止过变化。在此过程中生过病、犯过错,当然也享受过成功的乐趣,体验过失败的沮丧,也因而知道了什么叫对错,什么叫荣辱。可在这布满荆棘和矛盾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享受幸福和喜悦,还是体验迷茫和无奈,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既然这样,那又何必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所以,面对荣辱、得失、成败、哀乐、爱怨,为何不能泰然处置?其实,矛盾的产生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有了知识的概念,矛盾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个是好的结果,一个是坏的结果,可人们总是喜欢接受好的结果,而难以接受坏的结果,缺少应有的从容和淡定,因而滋生痛苦,迷茫或是悲痛欲绝。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她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人们始终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牵强的,都没有恰当地概括出大道的真义,正是因为这种不准确、不完全、不真实的概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大道的领悟,所以就无法真正融入大道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去。而圣人明白大道的绝对性和它的真实内涵,他们能抛弃和超越人类的自私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这种无所作为的处世哲学看似消极,实则是一种真正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对人类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他们能真正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为一体,顺应自然和各种变化,也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因而也就没有忧愁和烦恼了,这也是智者和凡人的区别。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和领悟,我们就可以深刻的、清晰的领悟到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他一贯主张人道要符合天道,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因为圣人总是依大道而行,所以才能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