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千年之都的古都郊外,住着一位与众不同的哲人,他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能获得幸福。
有一位青年无法接受这种观点,在他眼里,世界复杂且矛盾丛生,于是便来拜访哲人,想和他充分辩论。
整本书是以青年和哲人围绕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辩论为背景,作者从青年的角度提出种种人生困惑,如:人为什么会有烦恼?什么是自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再通过哲人解答青年的困惑,也是现代社会大部分人的困惑。
青年和哲人共辩论了五个夜晚,谈论的话题由浅入深,今天谈谈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变得不幸?
我有个朋友,爸妈从小离异,他跟着爸爸生活,爸爸是公司领导,工作繁忙很少顾家,晚上经常因为酒局喝得酩酊大醉,半夜1,2点回家也是常事。
刚开始朋友会很生气觉得他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陪伴对他来说更是奢侈,见惯了这种场面之后也就习惯了,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往,7年前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日常的生活都是靠药物治疗维持,经过几年的治疗,近期已经转为轻症,但还是经常晚上毫无缘由地发燥,半夜一个人打车绕着湖兜风看风景。
或许你会认为他是遭遇原生家庭的不幸造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就很容易陷入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受到的伤害是造成不幸的罪魁祸手。
但作者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学说,并指出我们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我们之所以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是因为不幸对自己本身而言是一种善,这里的善指的是有好处。
就像书中青年提到的闭门不出,无法正常工作的朋友是为了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也害怕自己踏出家门就会成为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甚至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
患有脸红恐惧症的女孩也是因为害怕表白被喜欢的男孩拒绝才有了一与人交谈就脸红心悸的症状。
同理,我的朋友可能也是为了引起他爸爸的关注,得到他的陪伴才得了抑郁症,这样说很残忍,但是作者强调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历本身,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有些人就生在罗马呢?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身在哪个国家,什么样的家庭,就像一个已经设置好出厂设置的机器,我们不能更换,而是更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上,而不是被给予了什么。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我以前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有一天看到了一个文案是这本书里一句话:别人讨厌你,那是别人的课题,擅自背负别人的课题只会让自己背负痛苦。便对这本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就买来看,看完之后我的感觉就像青年最后离开哲人书房时的感受一样,不禁感叹:世界如此简单,人生也是如此!
想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很久了,但一直不敢动笔,很怕自己词不达意,表达不了这本书的精髓思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不了解这本书的人确实很容易把它当成一本空谈理想论的书,有兴趣的还是推荐看完整的书,看完你才会感叹作者逻辑的缜密之处,或许也会跟我一样豁然开朗,能平静地对待生活里的诸多烦恼了。
总之就是我们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当自我发生改变的时候,世界也会发生变化,而我们之所以觉得不能改变,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面对改变后未知的世界,所以才选择维持现状,以求安稳,把世界控制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然后又继续陷入抱怨现状又无法改变的恶性循环。
改变不幸的第一步就是勇敢改变自己。
以下是第一章青年和哲人讨论的问题以及各自的观点,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