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努力学习,但就是没有动力,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高中的时候。
我的中考成绩不算理想。刚上高一,我的全校排名300多名(县里的二中)。刚入学时,觉得特别不适应,害怕去上学,害怕进教室。
对班主任也不熟,感觉就是特别严厉,有一次课间休息,我拿着英语课本,用手指顶着转圈圈,被班主任发现了,很严厉地批评我,至今印象深刻。
就这样,浑浑噩噩地,高一就结束了。因为不喜欢学理科,可能也是脑子不够用,我选择了文科。
高二入学,按照期末考试成绩,我们学校的文科班又分成普通班、重点班(前150左右)、零班(前30),理科也是这样划分。
我的成绩刚好够上重点班,因为高二长个子,班主任让我坐在最后一排,第一学期我的成绩也和座位一样,总在最后十几名徘徊不定。
和我同桌的男孩,是学校副校长的孩子,身上有一股桀骜不驯的劲。我在他的吸引下,也常常表现得不那么安静,实际上我不是外向的性格,但好像真的会受同桌影响。
印象里,同桌总喜欢躲在抽屉里玩游戏机。那时候我们没有手机,谁有个游戏机,大家就特别羡慕。我因为近水楼台,常常跟着同桌一起,偷偷躲在课桌抽屉里玩游戏。
按照我们班的成绩,是没有人可以上重点大学的。大家也比较能坦然接受,觉得能考上二本就阿弥陀佛了。
改变是比较缓慢的,自己也不太能觉察。读高二的时候,家里给我买了几本课外书,《史记》《鲁迅小说集》《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
当时的同学们,很少有人会读这样的课外书,读武侠小说的真不少,几毛钱一本,大家都是租书看。我能略微读懂的,只有鲁迅的小说,因为是白话文,红楼梦水浒传这样半文半白的就读不太懂。
让我印象最深的课外书,是一本盗版书,书名叫《老子的智慧》。书是班上一位女同学送给我的,因为平时我们偶尔说几句话,她知道我喜欢看点课外书,就在学校的盗版书摊,买了这本书送给我。
这本书改变了我。这话可能有点严重,但确实让当时的我觉得,原来除了老师教的,你要闷头学习,什么都不用管之外,还有老子这样的想法。
比如说,当时前几排的同学们,尤其是附近乡镇来县里上学的同学,他们学习可用功了,但也有后几排的,在老师眼里喜欢调皮捣乱的,喜欢欺负女生的,被叫做“差生”的同学。我就在后几排,属于“差生”里不起眼的一位。
难道学校里只有“好生”和“差生”吗?可在老师的眼里,就是只有成绩好的,成绩不好的,听话的,调皮捣蛋的。就像题主的问题,有努力的,也有不努力的,有积极上进的,也有颓废不前的。
可是,老子就不怎么看。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好生的存在,是因为有差生。我们班的好生,在“零班”老师眼里,可能就是差生了。
老子又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还不是因为有排名,所以大家才这么拼命。最厉害的是,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我坐在最后一排,我就不能当先进了吗?或者正因为我在最后一排,我反而可以去当先进呢。
这些想法,当时的老师根本不会教的,但不代表它们不存在,也不代表老师眼里的“好生”就是唯一的标准。
当时最喜欢《老子》这几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很难想象老子的智慧这么牛逼,对一个少年的影响是这么大。我好像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外界对我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自我意识在慢慢生长,同桌在抽屉里继续玩他的游戏,我也安静地开始了属于我的学习之路。
高二的下学期,我变得没那么闹腾了。像苏轼说的,“冯虚御风,离地三尺”,我也就没有那么在意自己是不是最后一排了。
后来,变化快了一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之后,学习好像有动力了。高二的期末考完,也是一个炎热的暑假,我吃完中饭在家里一边吃西瓜一边看电视,村里一个婶子从街上赶集回来,把学校邮寄给我的成绩单也带了回来。
婶子由于好奇,还把成绩单拆开来看了,她很大嗓门跟我家里人说,XX考了第一名,全校第四,真是厉害。对于她私自拆开我的成绩单,我当时是又气愤又高兴的。
高三的时候,学校把我换去了零班。我还是那个我,“差生”却变成了“好生”。一年以后高考,成绩也不太理想。不过志愿填得不错,也是运气的成分,我上了北方一所985大学。
没有动力,其实挺正常的。人是由内在驱动的,有时间的话,就请看看《老子的智慧》吧。或者看点自己喜欢的书,喜欢的电影,听听喜欢的音乐。
相信你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学习的动力。
作者:胖紫
首发:从前慢笔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