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很长时间读完了高中的时候囫囵吞枣读过的《百年孤独》。
想来有趣,高中的时候在回老家的火车上,从家里书架上拿了这本书带着,许是当时被这个名字吸引了吧,准备打发火车上的时间。
结果发现这是个完全错误的决定,火车的嘈杂让人完全无法读进去,更何况高中的阅历与年龄尚不足以领悟书中的内容,结果装了一会样子作罢。
恰巧对面有一个中年人,见我放下了这本书,找我借了来。很奇怪的是,对我来说味同嚼蜡的书,他读得却是津津有味,直到快下车了才还给我,说这本书很有意思。
“很有意思”,这个评价让我有点莫名其妙,这是本多么无聊的书啊!
后来,作者马尔克斯去世,《百年孤独》因为名字而被无数营销号炒作,也没有让我再提起重新阅读的兴趣。
直到最近陷入了热闹的孤独中。准备一件很热闹的事,却对人生产生了迷茫。机缘巧合再度拿起这本书,却发现当年那个中年人说的一点没错: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01
可能很多人对这本书的印象仅停留在那神一样的开头:
多年以后,奥雷利亚里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
这个开头创造了一个将来过去时,先告诉你在未来发生的事情(行刑),再告诉一个过去的事情(看冰块)。这次阅读我才知道原来在开头这个面对行刑队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并没有死。之后还有一系列传奇的事情。
《百年孤独》里面布恩迪奥家族来到马孔多,确切说是他们创造了这个村镇。这个家族的所有男性都叫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唯独一对双胞胎,后期可能互换出现错误,不知道谁是奥雷里亚诺谁是阿尔卡蒂奥。有读者整理出两个名字代表的性格和给家族的贡献不同,这个我倒没有仔细考究。
同样的名字也给阅读带来很大难度,稍不留神就分不清这是第几代了,有细心的读者精心做了读书笔记,标注了家族关系谱,这份对书的用心与尊敬,令我汗颜。
02
虽然没有标注,但只要仔细阅读,便不难区分,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着鲜明的性格和离奇的经历。
这就不得不佩服马尔克斯的功底,用细腻的笔法将很多心思和感觉揭示出来。
举几个例子:
热带的马孔多人没有见过冰块,在第一次见到吉普赛人的冰块的时候,大家惊呆了,以为那是钻石。
摸上去的感觉,烧。
对,一个烧字,凸显了马尔克斯的观察力。作为一个中国北部从小能看见雪的地方长大的人,对这个字眼真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一般人可能会用冰凉,很少用经常形容火的字眼,来形容触摸冰块。然而细细想来,在大热天,艳阳高照下触摸冰块,就是这个感觉!
类似这样的形容,随处可见。作家必须是敏感的,观察入微,将生活中人们不容易察觉的感受、瞬间,提炼成文字,呈现给读者,读罢感慨,就是这样!
一轮砖红色的太阳照亮世界,那阳光如砖末般粗粝又几乎如水般清凉。(《百年孤独》)
03
在这些闪亮的描述之外,是对人心里的揭示。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摆脱孤独,有钻研科学研究的人,在实验室用各种实验摆脱孤独;有疯狂的参加革命的人,用改变国家来远离孤独;有陷入爱情和性爱的人,在女人身上逃离孤独;也有陷入对古老书卷的阅读与解读,来破译孤独......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无论怎样,孤独都如影随形。即使是两个真心相爱的人,按照羊皮卷上的预言,还是会生下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孤独就像人类的尾巴,伴随着人生在世悄然而至,孤独,是每个人的宿命。
记忆中,一个儿时盛夏的夜晚,骄阳褪去了余威,这是一天中最可爱的时候,下班吃过晚饭的人们纷纷在院子里纳凉——那个时候生活节奏还没有现在这么快,也没有车水马龙,真正的从前慢。
那个时候父母准备出去散步,而独生子女的我却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独自留在家里,明知道父母在楼下,我也准备起身加入他们,却莫名其妙地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夕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就是动不了。至今记得夕阳的余晖是那么好看,让我直到今天也偏爱落日。就那样静静地躺了一个钟头,独处了一个钟头。
后来父母回来了,都好奇我在家干什么这么久,我说躺着,他们觉得我在睡觉,否则不会这么长时间,没人相信一个孩子就这样看着夕阳看了一个钟头。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原因。
现在想来,我应该是在享受孤独,享受放空自己,享受自我的世界里只有我一个人的感觉。
也许那是我有自我意识的第一次感受到孤独,只是那个时候是享受,长大之后变成了常态。
04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马孔多的孤独是因为现代文明来临带来的冲击和无所适从。而那种无所适从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所熟悉的。十年前谁也想不到现在的样子,同样,现在也想不到十年后的样子,没人能敢保证适应这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听友人说过他们公司做过关于员工的调查,问及大家未来最担心什么,出乎意料,房子、医疗、教育,都不是首选,而是中年失业,未来的自己不知如何面对这个社会。
很可怕,不是么?也许未来社会的发展已经不需要人到中年的我们,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担忧,而每个人的担忧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处境都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即便是爱情,也无法令人摆脱孤独。
两人飘落在一方空渺的天地,在那里日复一日、永恒不变的现实只有爱情。(《百年孤独》)
用海德格尔的理论说,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人生而自由,因为自由,所以孤独。
每个人都无法理解别人,每个人自己甚至都无法理解自己,你在注视他人的境遇的时候,他人也在凝视着你,提醒着你的境遇。因此萨特才说,他人就是地狱。
即使亲如手足,爱如夫妻,还是有万般不能体会之处。正如布恩迪亚家族里每个人都隔膜着,都孤独着,久了,也就不再试图沟通。
对亲人说什么呢?跟他说工作的烦恼?对自己的担忧?对未来的迷茫?对能力的怀疑?
种种不确定性,更令人无所适从。
05
马孔多人面对现代科技的冲击产生的焦虑,跟我们一样。
网络的发达,手机的普及,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遥远了。记得二十一世纪初有一个词,地球村,意思是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世界就是一个村。
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即使亲密爱人面对面吃饭,也可能是在刷手机而不是聊天。
在电梯里,在地铁里,在公交车站旁,凡是需要等待的地方,人们都会拿起手机。似乎没有手机的等待成为一种尴尬,令人无所适从。
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在手机不普及的年代是怎样交流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有在五六十岁的人身上才能看得到,没错,那些被网络最鄙视的“大妈”们,却掌握着年轻人所不具备的交流技能——她们能轻易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却是我们做不到的。
偶尔经过公园看见成群的老年人或聊天或打牌或唱歌跳舞,想想等我们这一代老了会是怎样?每个人都宅在家里对着电脑组团打游戏么?
哲人说,在这个后现代社会里,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不确定性。
很久以前在杂志上读过一句矫情的话:感到孤独或许还有的救,感到寂寞就没救了。
现在想来也许有道理,孤独是注定的,每个人都如此,寂寞,则是自己内心的空虚。
热闹的人群中笑得最开心的那一个,也许是人后最孤独的那一个。
人前最安静的,也许有着充盈的精神世界,谁知道呢?
熟悉的人一个厌恶的表情,一个不理解的眼神,都可以瞬间将距离拉开——这不是我所认识的Ta!要不怎么说至亲至疏夫妻呢,越是熟悉的人,生疏起来越要命。
孤独,是一种宿命。如马孔多写在羊皮纸上的命运一般,破解的时候,整个镇子就消失了。孤独可以破解吗?也许,最好的破解办法就是享受孤独。
谁说一定要别人理解呢?有时候人连自己都是无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