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读书的感悟源于巴菲特与学生的一次会谈,看似巴菲特的人生哲学,但也可理解为其投资哲学。由于巴菲特的人生哲学与“阳明心学”的主张极度相似,希望可以借机回味老祖宗留下的优良文化,并使得更多的中华儿女得以传承,走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道路。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创建于1956年,在2018年6月《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中位居第四,是一家世界著名的保险和多元化投资集团。
该公司投资了多家美国上市和非上市公司,其中包括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富国银行等。截止2018年6月30日,伯克希尔在纽交所A股市值达4640亿,每股净资产超15万美元,股价282040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间,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6%,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
巴菲特今年88岁,这么一个全球最贵股票、市值巨大公司的老大,私底下却平易近人。巴菲特每年都会同大学生进行座谈,在一次交流会上,有一个同学问他:您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而巴菲特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将答案引向了“买进你同学的10%”。
巴菲特说:现在给你们一个买进你某个同学10%股份的权利,一直到他的生命结束。你如何做出抉择?你愿意买进哪一位同学余生的10%?
你会选择那个最聪明的吗?不一定。
你会选择那个经历最充沛的吗?不一定。
你会选择那个官二代或富二代吗?也不一定。
当你经过仔细考虑之后,你可能会选择那个你最有认同感的人,那个最有领导才能的人,那个能实现他人利益的人,那个慷慨、诚实,即使是他自己的主意,也会把功劳分予他人的人。
然后,你把这些好的品质写在一张纸的左面。
现在再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卖出某个同学的10%,你又会选择谁?
你会选那个成绩最差的人么?不一定。
你会选那个穷二代吗?也不一定。
当你经过仔细思考之后,你可能会选择那个最令人讨厌的人,不光是你讨厌他,其他人也讨厌他,大家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因为此人不诚实,爱吃独食,喜欢耍阴谋诡计,喜欢背后说人坏话,喜欢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等。
然后,你把这些坏的品质写在那张纸的右面。
当你仔细观察这张纸的两边,你会发现能力强不强不重要,是否美若天仙也无所谓,成绩好不好根本没人在乎。左栏那些真正管用的品质,全部都是你可以做到的,只要你愿意行动,你就能拥有这些品质。而那些坏品质,没有一件是无法更改的,只要你有决心,你一定能改掉。如果你能够做到左栏写的,摒弃右栏那些,你就会成为人人愿意买入10%的人,更好的是,你自己本就100%的拥有了你自己。
可以看出,巴菲特的解答重点在于强调个人修为,意在“修身”。其中一句“更好的是,你自己本就100%的拥有了你自己”诠释的淋漓尽致。
翻开中国历史,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有《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礼记》原本共四十六篇,始于《曲礼》(周礼中的一些微文小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终于《丧服四制》(即:恩(亲情)、理(义理)、节(节制)、权(权变),并将其同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结合起来论述)。在《礼记》中有这么一篇文章,名为《大学》,主要论述儒家的人生哲学。为此,我们先从《大学》说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自然地联系起来,以道德观念的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咱们接着往下看,让历史再过个2000来年。在这里马上又有另外一个思想大家的人生哲学将要诞生,那就是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也是今天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王阳明,以下内容根据王明夫先生所编写的《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小传》内容汇编而成。
11岁(1482年),认为人生第一等事应该是成为圣贤。
14岁(1485年),离家一个多月去居庸关考察边患、察看地形、谋划防务,学习骑马射箭。
15岁(1486年),依照朱熹“理学”,院内格竹,七天七夜,落下肺疾。同年,鄂豫陕交界地区发生流民暴动,阳明写了一份长篇奏折,请缨带兵征讨,遭父亲痛斥“狂生”。
16岁(1487年),与子诸氏成婚。婚礼前闲逛,走入庙馆,完全忘记要结婚之事,与和尚畅谈一天一夜,直至被子诸氏父亲派人找到。
17岁(1488年),拜访大儒娄一斋,得点拨 “圣人必可学而至”。
19岁(1490年),参加乡试,中举人。
21岁(1492年),会试落第。
24岁(1495年),会试再次落第,两次会试失败打击。落第后,得父亲安慰,他对父亲王华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意思是,大家都为无法得第而难过,我却以不得第这件事让我心烦意乱而难过,这实在是不应该啊。
26岁(1497年),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兴趣多变、不能专一,重回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读圣贤书(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意在登第做官。
27岁(1498年),第三次参加会试,中进士,任职于观正工部,首份差事是赴浚县去监督修建威宁伯王越(明朝将军)的陵墓。
28岁(1499年),被授予刑部主事的职务,负责复查案件、调阅案卷,无趣让阳明难以忍受,一度告病回到老家余姚。
30-31岁(1501-1502年),下功夫修炼道教养生术和佛教禅宗,一度决意出家。
32岁(1503年),重返仕途,主考山东乡试,同年九月任兵部武选司主事。
34岁(1505年),朱厚照皇帝(明武宗)在位期间,冒死上书皇帝,请求释放戴铣、薄彦徽,并能官复原职。最终被刘瑾势力抓捕,廷仗四十,扔进锦衣卫大狱。
36岁(1507年),发配贵州龙场,烧山劈地,自给自足,相当于过上了原始生活。悟道: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误也。(核心在于悟到了:事物存在的道理不应该从事物本身出发,而是应该从内心出发,这就是“心即理”)。
39岁(1510年),三年贬谪期满,离开龙场,5月到任江西庐陵县知县,悟道“事上练”。11月,权奸刘瑾被诛,王阳明离开庐陵回到北京,被授予刑部主事职务,官复原职。
39-44岁(1510-1515年),职务变动频繁,最终官至南京鸿胪寺卿,正四品。期间更多的是宦游和讲学,主讲“知行合一”。
45岁(1516年),南赣匪患严重,临危受命巡抚南赣汀漳。
46岁(1517年),王阳明用计诱降了土匪头子池仲容,由于其不知悔改,最终将其杀掉,但心痛不已。
46-47岁(1517-1518年),王阳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彻底剿治了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四省边界的严重匪患,使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重归安宁。同年,其弟子薛侃把王阳明与弟子和友人的对话书信,汇编成册,取名为《传习录》,刻印于江西虔州(赣州)。
48岁(1519年),历时35天生擒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世孙),平复“宁王之乱”。
49岁(1520年),王阳明在南昌正式提出“致良知”,从此开始以“致良知”讲学。
50岁(1521年),3月,朱厚照死,嘉靖皇帝即位,朝廷以阳明功过论之,但更多为过,朝廷认为:王阳明未获朝廷授命而擅作主张平叛,乃系蔑视朝廷,不但无功,反而有过。但迫于压力,对王阳明加官封爵,封爵为“新建伯”,兼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概为虚名虚职,无实惠实权。同年5月,在庐山白鹿洞书院,王阳明大事声张,广聚世儒、高谈阔论他的“致良知”学说。9月,王阳明回到家乡绍兴,开始了他晚年的传道讲学的盛期,直至1527年。
53岁(1524年),门人续刻《传习录》,刻印于浙江绍兴。
55岁(1526年),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生三次证道,最终形成了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完整体系。
56岁(1527年) ,吉安讲学,是王阳明最后一次大规模讲学。同年,王阳明受朝廷命令,带病出征,前往广西,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总督两广军务,兼任两广巡抚。王阳明本着他一贯的“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安民之术须以化俗为本”,对广西乱区的长治久安做了妥善处理。
57岁(1528年),王阳明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今大余县)青龙浦码头船中去世。临终前,王阳明睁开眼睛说:“吾去矣!”身边弟子问先生有什么遗言,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555年(王阳明死后26年),门人刻印《传习续录》,刻印于安徽宁国。
1556年(王阳明死后27年),《传习录》上中下三卷终于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语录体著作。有道是,打仗要学王阳明,读书要读《传习录》。
王阳明死后,朝廷一直不认王阳明的功绩,禁遏王学。直至38年后的隆庆元年(1567),王门弟子上书请求,朝廷正式追封王阳明为新建侯,谥文成。又17年后,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死后55年,从祀于孔庙(明朝300年仅4人从祀于孔庙),王阳明的学术终于获得官方正式认定的圣学地位。
回顾阳明先生的一生, “心即理”、“事上练”、“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构成了“阳明心学”的核心体系。
要做到“致良知”,首先要有独立人格及心存善念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有明是非、知善恶的主见。一句“先行于你”并非所述那么简单。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虽善恶、美丑的道德天平随着时代的转变而被人们不断的重新拾起和放下,但内心深处冥冥之中的那一份德行,时刻孕育并积攒着历史的能量,在某一时点突然爆发,破静而动,推动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要体会“知行合一”,则须以“良知”为本源。从心出发、以心为动、以心为导。减少行为动机、降低外界干扰,本着一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态度,最终会收获“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此乃大德之圣人。
“心学”始于“超我”、修正“本我”,完善“自我”。对“自我”的不断追求与进步,使我们在逆境中依然能够正确的面对人生、融入生活、改变现状。
时间永远不会停下它的脚步,社会在被不断的创造着、改变着。无论我们是苦是甜、是坎坷是幸运,把握“心学”的要领,直面真实人生,不苛求、不放弃,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时,机会就在我们身边,从良知出发,还怕无法成为“别人心中的10%吗”?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不断的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沿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