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往往都要回家过年,也就造成了火车站、公交站、高速公路一场声势浩大南来北往的景象,腊月期间我回到了老家,感受到了家乡春节的热闹景象。
我的老家离镇上只有一公里左右,在平时的日子里,只有老弱病残的人守着静寂的小村庄,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的、经商做豆腐的、求学的、工作的…都回来了,山村里顿时喧闹起来。
回到村子里,家乡的上空炊烟缕缕,肉香四溢,过年的味道己变得出奇地浓郁了,我在这浓浓的味道中闻出了一丝丝久违的乡愁。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上午,这几天可以说是乡亲们最忙碌最舍得花钱的时候,为了备齐所需要的年货,人们或结伴而行,或骑着电动车和三轮车,还有的开着小轿车。镇上年集跟以往不同,货品最全,赶集的人最多;街上的人们全都戴着口罩,熟人碰面了笑呵呵地打个招呼;厅江路街道上车水马龙,挤挤挨挨的人群,人头攒动。好的是镇政府领导有远见卓识,走向未来,在镇北重新规划修了一条东通往钟祥西通往荆门的大道,可以称之为镇“一环大道”吧,不然的话又要像前几年一样,交通堵塞,阻挠行人。
厅江路从东到西,随便哪个超市年货琳琅满目,放眼望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红春联、红福字、红包、红蜡烛、烟花爆竹、五彩缤纷的年画,烘托着年的喜庆气氛;这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家里有了它,才算是真正的过年。其次,货架上摆的吃、喝、穿,坚果、新型商品、各式各样的服装等应有尽有;厅江路两旁水果店水果满满当当:苹果、梨子、香蕉、葡萄、橙子、草莓、千禧果、哈蜜瓜等,花店有绚丽多彩的花朵。顾客摩肩接踵,你来我往,买卖得利,热闹喜庆,好一番过大年的盛市美景。
厅江路路南市场内更是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把集市的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市场上人声鼎沸,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人们脸上洋溢着甜蜜而满足的笑声,你卖我买,我问你答,砍价声、嘈杂声、叫卖吆喝声、孩童嬉闹声、声声交织,时起时落,此起彼伏,相映成趣。仔细聆听进入耳膜的乡音芬芳在心头,抚慰着久别归来的亲近。乡亲们快快活活置办年货,获得感、幸福感凝结在手中提着大包小包、车上装的大筐小筐上,诉说着乡亲们年“富”一年的好日子。赶年集,传承着乡俗,传递着乡音,凝聚着乡情,家乡的年集就是一幅涌动着热烈与憧憬的乡村图腾。
红是过年的主色调,也是年味儿不可或缺的元素和灵魂。走,带你瞧瞧乡亲们贴春联、贴年画的情景。乡亲们用面糊刷在对联上,有的用透明胶粘贴,站在凳子上,将对联粘起,再用那粗糙的双手轻轻抚摸,然后下来小心翼翼上下打量,生怕歪了或者不端正,黝黑的面庞被火红的春联映衬出喜庆和安宁,抚慰着这一年的辛劳。邻里之间串门欣赏,其中,有一位退休十多年的老教师张老师戴着老花镜,佝偻着身子,影射着他那秀才的气韵,摇头晃脑地大声念着上联下联,当读到横批几个字就用右手的食指指点指点,淡定自若地说:“这就是画龙点晴,有味道、有味道。”整场下来,夸赞一番,引来一片笑声。一幅幅春联写满了乡亲们来年的殷切期望;一张张年画里欢腾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门上斗大的福字临门,院门上高挂着红灯笼在风中尽情摆动;门神护院,户户吉祥,迎接新年,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在人们心中过年是神圣的热闹,最忌讳说“死、病、伤”之类不吉利的话语,奇怪的是并不忌讳上坟,那地下躺着是我们的祖先无需避讳。大年三十上午,乡亲们提着祭品,拿着鞭炮,到祖先的坟茔上祭祀,寓意着请祖先回家一同过年;体现了传承孝道文化的必要性,感恩于先人的哺育与教养,有着对先人的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之意,人们懂得“知来处,明去处”这个基本点。祭拜祖先结束,大概已是中午时分,该吃团年饭的时刻到了。
一家人围桌而坐欢聚一堂,饭桌里藏着人间烟火味,叙着醇香似酒的温暖亲情,孩子向长辈汇报工作,长辈跟孩子问长问短,兄弟姊妹们谈着知心话,妯娌们聊着家常事,觥筹交错之间,笑语晏晏,信誓旦旦,嬉笑声充盈着每一角落,吃的是喜悦,品的是温情,阖家之欢,尽享天伦之乐。
天色入暮,吃过年夜饭便是守岁。乡亲们有的一家人可能坐在沙发上伴随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有的一家人可能围着牌桌打牌,有的一家人可能围着茶几吃着水果、坚果、嗑着瓜子、喝着茶、聊着天,有的⋯零点钟声敲响,整个人间似乎下达了统一命令,鞭炮声瞬间响起;“噼哩啪啦”“轰轰轰”鞭炮一颗颗发亮,五颜六色的火焰蹿上夜空,化作千万颗小星星翩翩飞舞,飞溅开来,这边的声音弱了,那边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声音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响声在天空回荡,震耳欲聋。美丽的烟花不甘示弱,点燃后冲上云霄,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夜空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夜空装点得华丽又壮观。瞧,那边又升出了“仙女散花”,这里出现了“孔雀开屏”。再瞧瞧,那里“含苞待放”,天空中顿时成了花的海洋,璀璨夺目,火树银花;烟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千奇百怪,把节日的夜空打扮成了美丽的大花园,多美呀!乡亲们的笑声、喊声、鞭炮声混在一起,如新春的第一首赞歌,伴着美妙的旋律包围着小山村,除夕之夜热闹极了!正如作家冯骥才先生在巜除夕情怀》一文中所写: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从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正为此,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人们用最隆重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时此刻,在零点之时,手机屏幕里亲戚和朋友之间发来了不带重样癸卯兔年说兔以及吉祥语:1.兔逢新春,奋发兔强,谈兔不凡,兔飞猛进,兔谋大业,大有前兔,大展宏兔,前兔无量,福兔临门,金兔送福,兔个好运,兔个顺心,兔个健康,兔个平安。2.兔儿蹦兔儿跳,新年鸿运到,兔儿欢兔儿笑,新年身体好,兔儿睡得香,出门贵人帮,兔儿耳朵长,万事都吉祥。仅仅,有一位邻居,是在20:38分发来一段有趣的话:还有一天虎归山,轮到玉兔来值班,老虎上山把牛赶,玉兔下界保平安,各路神仙都祈祷,玉免之年大丰收;所有亲朋运气好,全家幸福每一天,除夕快乐!
零点以后,鞭炮声逐渐消停,每家毎户一家人还围坐在一起守岁,这是属于乡亲们的不眠之夜,守的是一代一代融于血脉的骨肉与传承,守的是家乡山山水水,守的是新一年的憧憬和向往⋯⋯
过罢了三十过初一,新年的第一天老家讲究这个习俗:谁家开门早,谁家过得好。天刚刚一亮,各家各户迎年鞭炮轰鸣,乡亲们家里也开始焚香敬神,祭拜先祖。这时,家里小孩子接辈份、长幼依次向长辈、年长者拜年,小弟弟、小妹妹衣服兜里都会装着长辈给的压岁钱。吃罢早餐,男女各聚,由大带小,先本门本族拜年,依次到邻居、好友家拜年。尤其是常年在外工作、务工的游子,这一天能和乡亲们见面,体会着久违的乡情。拜年中常常是三五好友约在一起,见面时就说:“新年好。”彼此恭祝,说些客套话。当拜年人一走进家,主人也热情倒上一杯甜茶,毎到一家或站或坐,说上几句喜庆的话语,互相唠唠一年的生活状况;如果平时见得不多,就要坐下来聊一会儿,这种拜年的习俗很有亲和力及亲切感,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和信任感,让人们互相有沟通的机会,大家在一起说一年来的趣事和生活变化,互致祝福和问候,憧憬一下美好的未来。并且,乡亲们每到一户人家,拜年都是互道几句“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祝福语和吉祥话,不但体现了人情味,还给新春佳节増加了喜庆的气氛。
从大年初二至初五,就是乡亲们走亲戚、朋友拜年的热闹场面,亲情、友情、人间多情,牵挂别人、别人惦记,传递、传承,这些位置的份量都在每个人心中,虽然累点和苦点,但似乎集合了所有年味儿中的年味儿。亲戚越走越亲;好亲戚,是贵人;守住本分,方能不让亲戚心寒,礼尚往来,才能赢得尊重;这些话无不没有道理。离家近的亲戚,离家远的亲戚,借过年的时间好好聚聚,在那声声祝福中,尽可体会那化不开的浓浓亲情。随着村里智能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的慢慢普及,大多乡亲们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微信视频拜年,人们已经不再登门拜年,这也是一种选择,大概是家乡传统新年新的气象吧。不过,希望现实生活的拜年味儿和微信拜年的年味儿,更浓些、更浓一些。
可以这样说:家乡的年味儿,让久别的亲人,一年一度相聚快乐起来,平时各忙各的,求学打工、远在他乡,过年把父母的声声呼唤和儿女奔家的心愿实现;家乡的年味儿,是乡亲们赶集置办年货,乡音乡情,热热闹闹的节日场面;家乡的年味儿,是乡亲们贴春联、挂灯笼,喜迎新年,欢声笑语贺新春;家乡的年味儿,是乡亲们饱含祈愿苍天,祭祖不忘先辈庇护和保佑;家乡的年味儿,是等到新岁的第一声钟声,鞭炮声声震耳聋,烟花绽放如星闪,喜迎新春的那一时刻;家乡的年味儿,是小孩子给长辈拜年,长辈给予小字辈的压岁红包;家乡的年味儿,是乡亲们拱手拜年的亲切感和祝福的话语;家乡的年味儿,是带来走亲访友的亲和力和亲情感。家乡的年味儿,醇厚、久久飘香⋯⋯
初六的早晨,喧闹了几天的小村子慢慢清静了许多,偶尔有几声零星的鞭炮声,在小村上空炸响,仿佛年的味道行将远去,已有不少人拉着皮箱装上小车,与家乡告别朝远方奔去,奔向自己熟悉而陌生的城市,又要去异乡寻梦了⋯⋯
回家时,日夜兼程,翘首企盼;离家时,五味杂陈,依依不舍。回家过年,回到乡亲们身边,心中填满了幸福和快乐;我也于正月初七踏上了返程之路,渐行渐远,欢乐依然留在过年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