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各大国的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兼并、争霸战争拖得筋疲力竭,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利用此机会“损公室、利民众”以收买人心,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458年,晋国的四卿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合伙灭掉了范、中行氏,瓜分了他们的土地。四卿之中,智氏的势力最大。当时智氏的执政者是智瑶。公元前455年,智伯又假晋君之名行事,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
智伯先向韩氏讨要,韩康子不想给他,段规进谏说:“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智伯的为人,贪图私利而且残忍执拗,来要土地不给他,一定会派兵攻打我们。您还是给他一块土地,他习惯成性了,还会跟别人去要土地,别人不听从,他一定会用兵,这样韩国就可以免于患难,而等待事态的变化)韩康子听从了段规的建议,“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智伯又派人到魏氏那里索要土地,魏桓子也不想给,任章分析道:“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智伯无故索要土地,诸大夫一定会对他存有恐惧之心,我们给了他土地,他一定会更加骄横。智伯会由于骄横而轻敌,而我们这几家会由于害怕而亲近联合;一旦产生冲突,由亲近而联合的军队来对付骄横而轻敌的智伯,智伯的命一定长不了),桓子觉得任章的话有道理,也给了智氏一个有万户的县邑。
随后,智伯又向赵氏索要蔡和皋狼的土地。赵襄子没有答应智伯要求。智伯便率韩、魏一起进攻赵氏。晋阳之战自此开始。
段规与任章都希望做黄雀与渔翁,但其中也暗藏风险。在后来,赵氏若不能赢得晋阳之战胜利,韩与魏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也就不会“免于患而待事之变”。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可以说总结的很有道理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段规与任章的建议绝不算是个上策。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实力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谋略也要依托实力基础而存在,若是抛开实力而空想,结果往往不合实际,最终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