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说“任何变化都是由潜能走向实现”。
他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处在“潜能”状态,都会要求更高层次的形式或更高层次的“实现”。从“潜能”走向“实现”,完善“潜能”中对“实现”的“缺乏”。
我们可以用这两个词来说明一些事情。譬如在学校老师对学生说:“你很有潜能。”他听了很高兴,“老师说我很有潜能”,他显然没念过哲学,他如果懂得亚里士多德,就应该知道,自己离实现还差得很远啊,身上都是潜能,还没有实现出来。
但是一般人会以为,“潜能”两个字代表未来充满希望。老师对另外一个学生说:“这位同学,你没有什么潜能了。”他听了一定很难过,“老师说我没有潜能,好像我已经没有希望似的”。他错了,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他已经实现得差不多啦,没有什么潜能了,几乎完美了。
所以,你只有透过“实现”,才能了解那个“潜能”是怎么回事。你如果离开“实现”,只说“潜能”的话,这个“潜能”是怎么回事呢?没有人知道啊。
所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亚里士多德依照“潜能实现的说法”,他认为答案是先有鸡,因为蛋是“潜能”,鸡才是“实现”,如果没有鸡,你如何判断这个蛋是鸡蛋?任何“潜能”要透过“实现”才能被理解。
问题 二
我与别人究竟有何不同?
我们在不同场合向别人介绍、描述自己的时候,存在着一个不因背景改变的“我”,哲学家们曾严肃地思考这个“我”。人在生活中会被一个念头困扰“我已经不是我了”,这个“我”到底是指向什么呢?
勒内·笛卡尔的名句“我思故我在”,这个“思”包括怀疑、理解、肯定、否定、意愿、拒绝等。这个观点直接判断,我思即是我在。由“我思即是我在”所肯定的是“我即是思”,我即是心智或灵魂。
笛卡尔认为“我”的本质即是思想,其中有与生俱来的观念。灵魂或心智是一个独立长存的实体。所为实体,是指“由自己而得以存在者”。在笛卡尔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上帝是实体,如果就受造物而言,则有两种实体:心智与物体。心智主要属性是思想。物体的属性是广延,即长、宽、高。另外,样式或模式是指属性不同表现。人由两种实体所组成,心智和身体。这二者是区分的,又藉交互作用以形成人的整体性。
所以,笛卡尔提出了一种观点,“我”是我们每个人首先能够确切知道的东西,即这个思想着的自我,即这个意识到自己的自我。
问题 三
当谈论灵魂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他认为灵魂是“生命原理”。所谓的“生命原理”就是,只要有生之物一定有某种力量、某种原理,使它的生命可以延续,可以发展。
他进一步分析说:“灵魂有三个部分,分别负责感觉,负责活动跟负责心智。”感觉跟活动很明显,植物、动物,它们去分享吧。人不一样,人除了这两者还有心智,只有人的灵魂有心智,心智就是理性的作用,这就是人的灵魂的本质之所在。这一来就把人跟其他生物划清了界限,代表人的生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问题 四
道德上辨别善恶,是基于理性还是情感?
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人的行动遵循信念,理性并不重要。他说“理性是,并且应该是,情绪的奴隶。不仅如此,理性永远不能假装它负责任何其他的职务,它所要做的只是为各种情绪服务,并服从它们。”因此道德行为完全是基于道德感。
其次,谈道德不能忽略意志。意志是“当我们故意引起身体的一个新的活动,或心智的一个新的知觉时,我们所感受到与意识到的一种内部印象。”
这引出一个问题,即人是否是自由的?自由若指“否定必然性”,则它涉及语言误用问题。自由若指“自发性”,则可以说人有自由。不过只靠理性,永远无法找到意志行动的动机。
并且,在对意志的指导方面,理性永远无法反对情绪。因此,道德的区分不是来自理性,而是来自感受,亦即对行动、性质或性格所产生的赞美或责怪的情感。
问题 五
到底什么才是正义?
哈佛教授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谈到。人类在自然状态下,依靠合作才可以生存发展。合作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个人根据契约交出部分权利以组成政府。社会契约是政府权威的合法性以及政治义务的基础。
由此可以引申说,它也是一种道德义务,人类承诺要遵守自己先前的约定。罗尔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正义问题。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它要负责地保障平等的公民自由与权利义务,解决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推进所有公民利益等。由于自然、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的要求无法全部满足,所以要有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追求各自的生活远景。
内容来自《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